当全球最强大脑“云”集上海-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如果说每年10月上旬诺贝尔奖揭晓是全球科学家个人的里程碑,那么10月底的顶尖科学家论坛则是这些学术大咖难得的聚会。2020年10月30日-11月1日,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包括61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近140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将在“云端”齐聚。
从2018年开始,上海成为全球“科学天团”的会客厅。三年来,随着科创“朋友圈”越来越壮大,上海也向着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不断迈进。
两届论坛成果丰
1901年以来,诺贝尔奖总共仅授予900多位个人和20多个团体,这些全世界顶尖的奖项获得者无疑是凤毛麟角,是人类一个时代的智慧刻度。如何让这些“科学天神”下凡,并把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付诸实践?这个问题在2017年找到了答案——这一年,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瑞·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等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获得沃尔夫奖等科学家在中国香港联合发起成立世界顶尖科学家(wla)协会。
从2018年10月开始,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了这场年度国际科学家论坛,以“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为永恒主题,立足于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致力青年成长三大任务,持续关注人类当前与未来面临的科技挑战,聚焦基础科学和源头创新,发布最顶尖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积极推动中外科学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第一届论坛35位顶尖科学家到去年65位“最强大脑”,再到今年包括61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近140位世界顶尖科学家,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已经完成了当初的小目标——在创立3至5年内,吸引100名左右的有产业化前景的全世界顶尖科学家加入,搭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全世界顶尖科学家研发与商业创新平台。
在2018年首届顶尖科学家论坛结束时,发布了wla科学社区的规划,探索创新源头“最先一公里”与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对接,体现了建立科学生态体系的全新尝试。
2019年的第二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不仅确认了南昌路一栋法式建筑作为wla上海中心;并细化了wla科学社区(一期)的核心规划项目是wla国际联合实验室基地,主要开展与全科学科研领域应用密切相关的原创性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是包括生命健康、生物制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综合科研产业化成果的研发基地与核心中枢。
开放,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品格,也一直贯穿在创新的全部环节。去年第二届论坛闭幕式上,还发布了《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上海倡议》,其中强调开放、合作和科技共同体的观念仍然是支撑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今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规划建设的wla社区拍出首幅地块,将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按规划,wla社区以顶尖科学家资源为核心,立足基础研究,规划建设一所世界顶尖的wla高等研究院、20个世界顶尖科学家冠名实验室、引入4000名世界顶尖青年科学家和n个包括大科学计划在内的重科研项目,构建成为全球科学精英成长与向往之城,成为智慧思想成果和原创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云上的科学盛会
听到第三届论坛召开的消息,不少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获得者纷纷表达了来上海参会的意愿。疫情让主办方不得不婉拒了大部分科学家的热情,这些海外“最强大脑”将以在线形式云端参会。不过,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与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仍克服重重困难抵达上海,将现场参加论坛。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介绍,包括61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近140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将出席本届论坛。论坛期间将有130余场科学家独立演讲、70余场主题峰会,大部分活动将通过网络向公众直播,打造永不落幕的云上科学盛会。
王侯表示,本届论坛力争在特殊时期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力,在议题设置上紧扣科学界和大众关注的科学热点。例如,面对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第三届论坛特设病毒之战——世界顶尖科学家病毒峰会。邀请哈维·阿尔特以及发现宫颈癌病原体——乳头状瘤病毒的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哈拉尔德·楚尔·豪森等病毒学专家,共话人类对抗病毒的持久战役。本届论坛还邀请埃里克·马斯金、托马斯·萨金特、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等7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把脉疫情中的全球经济,展望全球经济复苏之途。
据悉,本届论坛还将见证多项协议签署、机构设立或项目启动,包括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全球云启幕,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揭牌,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国际联合实验室奠基暨科恩伯格、莱维特实验室进驻等。这意味着,顶尖科学家小区将正式在临港新片区启动。
探寻人类发展的未来之路,科学如同一座希望的灯塔,而顶尖科学家无疑是塔尖上的瞭望者。本届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始为后疫情时代的人类指出了前行的方向。(记者 金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