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 正文

这些海外员工,为什么爱中国?-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22-09-0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这些海外员工,都是合作共赢的实践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佳传播者。
记者|金 姬


  “我对中国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这是很多在中企海外分公司的外籍员工说的一句话。面对镜头,他们娓娓道出在中企的工作经历,字里行间诉说着对中国的爱。


上图:2022年1月,参与新春游园体验活动的近百名“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港澳台同胞、侨胞等各界人士合影。摄影/陶磊


感受疫情中的安全感和人文情怀


  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城市治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敏教授看来,这些海外员工近两年对中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疫情中体现出的安全感和人文关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照两乡。新冠肺炎发生两年多来,外籍员工亲身参与,亲眼见证了中企给与自己家乡和家庭的驰援互助。

  例如,东航海外员工濑户口朋子,已经为东航服务了20年,如今是东航日本分公司鹿儿岛营业部总经理。2020年新年前后疫情刚刚开始,她便立即联系了当地的医疗批发商、药剂师协会和鹿儿岛县政府向中国捐赠口罩,并确保所有的防疫物资都顺利抵达上海。

  而当疫情在日本传播时,上海各单位也主动关心日本的防疫情况,并积极提供物资帮助。“我跟中国的不少单位、朋友建立了良好的协助关系,暖心交流,彼此照顾,直到现在也会联系,并约好疫情结束后双方要相互访问。”在疫情期间的海外员工管理方面,东航遍布全球的视频会议系统和自行开发的员工防疫管理app,让濑户口朋子对公司的措施充满安全感。

上图:2020年3月,中国首班援外防疫专家组包机9人与9吨物资到达罗马。


  上海隧道工程(新加坡)有限公司系统管理部经理贾亚(jayasinghe)曾为日企、韩企和新加坡企业都工作过。从他的从业经历来看,许多当地公司与员工家庭的互动较少,但在隧道股份,如果员工家庭有问题,他们总是会提供支持和帮助。“新加坡疫情期间,公司为我们员工家庭提供了很多防疫物资,包括口罩、消毒液、生活用品等,还严格控制员工非必要流动,引入在家办公模式,并将团队分成a、b组,避免并尽量减少面对面的交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安全和健康。”贾亚说,“这就是中国公司给人的感觉,比许多其他西方的公司要更加温暖,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很喜欢身边的中国同事,他们也是我的朋友。”

  同样在新加坡工作的徐鸣莉是祖籍上海的华裔姑娘,她出生在马来西亚,学习及工作在新加坡,2017年成为上海实业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新加坡总部的员工,负责行政人事及投资者关系工作。在新冠疫情期间,公司领导给予员工足够的关怀与理解,定期分派防疫物资以及关怀包。“中国企业更人性化,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去年5月新加坡疫情后首次敞开国门,徐鸣莉时隔一年半首次回乡探亲,公司非常体谅支持,同事也帮她分担了一些办公室任务,令她非常感恩:“我的家人非常为我高兴,因为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这一点。”

  这些海外员工的真切感受,也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抗疫中的担当和责任。截至2022年5月上旬,中国累计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46亿件防护服、180亿人份检测试剂、4300余亿个口罩等抗疫物资。多国人士认为,中国始终维护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全球团结合作抗击新冠疫情贡献巨大力量,为推动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合作共赢的实践者


  “这些海外员工,都是合作共赢的实践者。”李敏教授对《新民周刊》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互融互惠,外籍员工优秀的个人能力在中企强大运营实力中得到充分展示和提升,实现个体和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这和“一带一路”倡议所秉持和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谋而合。

上图:2022年6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半年客货运量强劲增长,复兴号列车通过中老铁路南溪河特大桥。


  俄罗斯波罗的海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在职近17年的老员工安娜·科顺诺娃,亲眼见证了圣彼得堡和姐妹城市上海合作在圣彼得堡西南沿芬兰湾开发大型综合性开发区的历程。“尽管两国城建法规有很大不一致性,政府部门组织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明珠公司仍然坚持脚踏实地的原则,细致、系统地建设一个现代化社区。在中国公司工作使我和我的家人们都倍感自豪,感觉自己切身参与到了圣彼得堡城市发展史的创造中。”

  和老员工安娜·科顺诺娃不同,法国人朱利安·罗伯特去年才成为上汽欧洲法国分公司的第一批外籍员工,成为销售及网络总监。在中法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年时间,2021年mg品牌在法国从1家经销商到140余家经销商,从四五个员工到最后招聘了46个当地员工,销量突破5000台,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刷新。

  朱利安·罗伯特自豪地表示:“我们正在努力改变形象,改变人们看待中国产品的方式。现在,法国的消费者都知道——当他们买一部iphone时,或者即使买的是特斯拉汽车,这些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质量和其他国家不相上下,甚至更好。”

  除了在欧洲,在非洲的外籍员工也享受到了合作共赢的红利。

  西电埃及是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与埃及egemac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中埃合资企业,为埃及当地输送电力立下汗马功劳。从2009年起,专业是中文、英文、阿拉伯文并且想学习国际贸易的郑涛(mossad ibrahim)加入公司,主要任务是市场开发、签订新的合同,尽最大努力实现双方股东的投资目标。从2013到2022年,他参与了200多个变电站招标,累计签订70份合同,总金额约5.3亿美元。

  郑涛说:“从加入公司起,我的目标就是让埃及不再停电,让埃及能自主生产建设电力装备与电站设施,我们终于做到了!” 郑涛进一步举例说:“中国同事知道阿斯旺是因为阿斯旺大坝,但阿斯旺大坝的发电已经不能满足该地区对电力的需求,那里经常停电。而我们公司承建的埃及阿斯旺本班太阳能电场联网工程通电后,阿斯旺再也没停过电了。”郑涛认为,合资企业进入埃及增加了竞争力,带来了新技术,提升了制造能力,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大洋洲也有合作共赢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光明食品集团新西兰银蕨农场公司是银蕨农场合作社和光明食品集团所属的上海梅林各自出资50%的合资公司。2018年3月,西蒙·林墨走马上任,成为首席执行官(ceo),至今已有四年。

  西蒙·林墨说,大约16000名新西兰的农场主是银蕨的供应商,他们利用天然的牧草、雨水和土壤,生产出优质营养的牛肉、羊肉和鹿肉。而中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增长的市场,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品质也愈发挑剔。对于银蕨来说,这恰恰意味着市场机遇,而一半中国、一半新西兰的“基因”成为连接产地和销地的最佳纽带。“我们所拥有的两家股东,能够在生产方和消费方两端拥有良好的张力,帮助银蕨农场更好地发展。”

  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始,银蕨农场就连续四年参展,2018年和2019年,西蒙·林墨都从新西兰赶来,为自家的产品站台。进博会的展览规模之大、行业之全、企业之多令他印象深刻。而正是在2018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银蕨农场公司最大的国际市场。

  无论是俄罗斯、埃及还是新西兰,都位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范围之中。根据外交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4日,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截至去年底,中国已经和8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创新丝绸之路”建设朝气蓬勃。



中外文化交流的传播者


  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昆曲,还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饮食文化。很多海外员工都表示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美食俘获了他们的胃和心,美食已成为他们对一座城市的记忆符号。在李敏教授看来,这些在中企海外分公司工作的外籍员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佳传播者。

  例如,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宝钢激光拼焊(德国)有限公司管网维护技术人员塞班·恩特斯,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当我第一次在厂房里看到中国同事和我们一起工作时,我很想跟他们好好沟通,但那时候我的英语不好,双方交流有很大的障碍,我就萌生了学习中文的念头。”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他在语言学校报名参加中文、英文培训,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学习语言,在手机里装了学习语言的app,几乎每天都要和中国同事进行口语训练。“有时候我会主动与中国同事一起上下班,就是要创造出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

  塞班认为,在中国企业工作,是一段非常不错的经历。“可以体验与德国企业不同的文化,可以结交中国的朋友,这对我客观公正地了解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很有帮助。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并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在美国加州蒙罗维亚的中国轮胎北美联合销售公司 (简称cma)担任营销和运营副总裁的蒂姆·菲利普斯(tim phillips)感到,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cma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我经常受邀前往中国朋友们的家中吃年夜饭,或者是参与春节聚会,大家在一起分享旅途故事,自己动手做年夜饭,很有意思,我也参与制作一些菜肴,我包的饺子兴许不如中国朋友做的‘卖相’好,但也同样美味!”

  在东航工作20年的濑户口朋子,则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谊。“如果大家都能深入了解中国,能够跟中国的朋友多交流,能够亲眼看一看中国,大家会更喜欢中国的。”濑户口朋子一直致力于让更多的日本朋友接触到更真实的中国,她加入鹿儿岛县中日友好协会开展多样活动,召集周边的老人举办中国文化茶话会、召集日本观光团去中国旅游、在日本机场同庆中国春节等。

  对中国同样有着深厚情谊的还有银蕨农场ceo西蒙·林墨,他从2002年第一次访华至今,20年间来过中国六七十次。“在15年或者20年前,对于很多新西兰人来说,中国像是一个谜。但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新西兰政治、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伙伴,我们和中国更相近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50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和中新建交50周年……而在这些国家工作的外籍员工们,也正用自己的方式来增进母国和中国的友谊。(记者 金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