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天气进入“乱纪元”-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雷声、冰雹、强降雨……当北京时间6月30日2024年欧洲杯足球赛的一场八分之一决赛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时,东道主德国队与丹麦队的比赛不得不因突发的极端天气而暂停25分钟。而那一天的早先时候,距离多特蒙德8800公里的上海经历了入梅以来最强的一场暴雨。同一天,中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江、太湖流域等地的98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6月30日,只是2024年极端天气频发的普通一天。事实上,今年以来,暴雨、洪涝、热浪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多地频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研究员袁嘉灿对《新民周刊》表示:“现在的一个共识是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的主要原因。”
据新华社报道,世界气象组织(wmo)专家阿尔瓦罗·席尔瓦6月28日表示,近几十年来,热浪和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多种气候因素都可能助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但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这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的长期背景。
那么,当全球天气进入“乱纪元”,人类做好准备了吗?
2024年6月28日,在重庆黔江区濯水镇,阿蓬江出现超保证水位洪水。
中国“南涝北旱”
所谓极端天气事件,是历史重现率低于10%或打破历史极值,并造成显著灾害性影响的天气气候现象,主要表现为发生频率低、事件强度强、社会影响大。
在气象学家们看来,全球变暖带来的不仅是频频破纪录的极端高温天气和热浪,还会影响大气环流形势,导致全球和区域降水发生变化。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暴雨和洪灾在世界各地都变得如此常见和强烈的原因。
在中国,2024年的极端天气特别醒目。6月2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是今年发布的首个最高级别暴雨红色预警,也是自中央气象台2010年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的第三个暴雨红色预警。伴随着暴雨红色预警的,还有山洪、渍涝、地质灾害等红色预警。
目前,预警级别按照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多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其中蓝色为预警最低级别,红色为最高级别。据《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情况月报》统计,2016年 5月至2024年5月,过往出现的、各种级别的红色预警的概率仅有 2.27%,有时候连续一两个月也没有红色预警。而根据发布单位的不同,红色预警还分为区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
国家级预警,意味着其影响范围广、程度深,更是罕见。以暴雨预警为例,回顾过去接近一年的数据,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一共发布了十万条暴雨预警,当中红色预警八千个,国家级红色预警更是只有13个。
国家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出现比例约为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在一万多条暴雨预警中,才有1条到最高级别。红色预警少有,国家级的红色预警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今年极端天气的可怕。
事实上,今年中国的极端天气呈现“南涝北旱”的模样——
自今年4月入汛以来到6月下旬,全国21个省份共有471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较常年同期偏多1倍。全国共发生1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14次发生在南方地区。
其中,广东梅州在6月中旬因为一场大暴雨而发生罕见的洪涝灾害,仅平远县就因此导致38人死亡和两人失联;广西桂林在6月中旬遭遇1998 年以来最大洪峰;湖南长沙在6月下旬遭遇强降水天气,最夸张的时候单小时总降水量达7.68亿立方米,约为54个西湖;湖北在6月底的一天连发51条暴雨预警,有一种“兵临城下”的紧迫感;6月底,贵州镇远暴雨,洪峰水位超1996年以来历史最高……
在北方,自6月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气象干旱发展迅速,黄淮等地遭遇春连初夏干旱。
以河南为例,今年5月以来,全省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少了70%以上,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目前达到了中旱以上等级,重度干旱、特旱范围不断扩大。郑州市巩义市河洛镇的一位村民表示,自己活了五十岁,未经历过像此次这样严重的干旱。
6月22日,山西省临汾市气象台变更干旱橙色预警信号,气象干旱指数达到重旱。
在河北,被誉为“冀南粮仓”的邯郸市今年以来降雨量较历史同期减少五成,入春以来较常年已偏少七成,在6月中旬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当时据气象预测,受降雨偏少和持续高温影响,该市短期旱情将加重。
在陕西,入夏以来,受降水偏少、持续高温等影响,“苹果之乡”洛川出现明显旱情,苹果产量受到很大影响。
在山西,5月份以来,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7.3%,晋中及南部大部偏少五成以上。再加上高温天气频发,大部分河道流量较往年偏小,水库蓄水量较往年偏少,供水保障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受旱情影响的作物主要是夏播玉米。因为从今年3月份开始基本没有“有效降雨”,导致很多地方春播、夏播玉米没有播下去,或者已播种但无法出苗。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汛期主班、高级工程师冯爱青表示,出现“南涝北旱”情况的原因是今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偏高,同时受厄尔尼诺影响,南海、西北太平洋海温长期偏高,有利于充沛的水汽输送。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中的异常现象,其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洋表面温度显著升高。截至目前,虽然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继续减弱,但全球海洋表面温度总体上仍异常偏高。
冯爱青说,在厄尔尼诺衰减的背景下,华北南部和黄淮等地主要受到西风带暖高压的控制,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而华南前汛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强且稳定,降水明显偏多。特别是在6月21日左右,受北部冷空气影响,稍有北移趋势的梅雨带又返回长江以南,导致雨带持续在南方地区徘徊、强降雨落区重叠度高。当前形势下,南方以抗汛防涝为主,暴雨频发、强发,容易引发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内涝及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北方以抗旱为主,特别要注意高温干旱复合与旱涝急转并存的风险。
至于“南涝北旱”何时结束,只有天知道。
全球极端天气此起彼伏
当中国“南涝北旱”之际,全球各地也是极端天气频发。
今年4月中旬,阿联酋人口最多的城市迪拜遭遇暴雨,24小时的降雨量相当于过往两年。阿联酋国家气象中心确认,该国经历了194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雨。气候学家分析,全球变暖使得大气层像海绵般吸收了更多水分,以更极端的暴雨形式释放。
6月16日至17日,阿联酋遭遇75年来最大降雨,部分主要高速公路被关闭,车辆被浸泡,迪拜国际机场的交通一度瘫痪。
4月底,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持续遭遇暴雨,超过60万人流离失所。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6月下旬突发暴雨,在24小时内降雨量是88年来6月单日降雨量最多的一次,甚至超过了整个月的平均降雨量,由此引起山洪与内涝,造成数人伤亡和城市基础设施毁坏。
2024年6月18日,印度多地遭遇高温天气,图为印度新德里一名男子淋水降温。
严重的季风降雨也给邻国造成了破坏。据尼泊尔国家灾害救援与减灾管理局官员的话,尼泊尔西部的降雨引发了山体滑坡,导致至少9人死亡,其中包括3名儿童。
科学家表示,气候危机正在使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这在易受气候影响的印度得到了体现。虽然印度在5月和6月的夏季通常会经历热浪,但在最近几年,热浪来得更早且持续时间更长。在最近的一份最热首都名单中,新德里名列前茅,在过去30年中有4222天的气温超过35℃,超过所有参与比较的城市。在2014年至2023年期间,印度首都有近一半(44%)的日子达到了这一阈值。
在俄罗斯、乌克兰和美国等主要产粮区,近期都出现了极端高温和降雨量过多或不足的情况,导致这些地区的产粮情况令人担忧。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水文气象中心最近预报,由于俄罗斯南部天气炎热,当地土壤将持续干燥,影响农作物收成;俄罗斯乌拉尔、西伯利亚西部和外贝加尔地区也将出现高温和降水减少。
与俄罗斯类似,乌克兰南部和东部近日同样天气炎热干燥。据乌克兰国家天气预报机构称,今年5月和6月,乌克兰的降水量仅为正常水平的20%至50%。干旱天气阻碍了该国哈尔科夫和顿涅茨克部分地区冬春作物的生长。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计,2024年将是其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5个年份之一,且有50%的概率超越2023年而成为“美国史上最热一年”。但更令美国农民担忧的不只是高温,还有涝灾风险:尽管美国气温已经接近历史最高,但美国中西部主要种植区却又降雨过多,并且天气预报称,后续可能还会出现暴雨,这引发了人们对洪水的担忧。
事实上,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而数据显示,2024年5月全球平均气温为15.98℃,比20世纪同期平均气温高1.18℃。全球海洋表面温度连续第14个月为同期新高。今年1月至5月,全球地表气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比历史平均值高出1.32℃。
那么,2024年会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吗?对此,袁嘉灿表示:“如果下半年急转为拉尼娜状态,拉尼娜带来的冷却作用会一定程度上削弱全球变暖的效果。但具体这种削弱效果有多强,还没有定论。所以今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是否会打破2023年的纪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024年 6月2日,人们在斯里兰卡马尔沃纳水淹的街道上出行。
气候问题,需要更多重视
根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发布的《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报告,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与之前的20年相比,21世纪的前20年,高温事件增加了232%,洪涝事件增加了134%,风暴事件增加了97%,山火事件增加了46%,干旱事件增加了29%。
年复一年的“水深火热”情景,正在不断给全人类敲响气候问题的警钟。为了应对今后愈加频繁的极端天气,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监测和预警:利用气象科技手段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极端天气的预报和预警信息,帮助人们提前做好防范。
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减少极端天气对基础设施的损坏,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能力,确保在极端天气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关注脆弱人群,减少或避免脆弱人群在极端天气下的暴露。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从源头上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
增强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认识,增强在极端天气环境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提升公众对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要团结起来,应对全球频发的极端天气。今年6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展的《人们的气候投票2024》民意调查显示,约87%的人希望看到他们的国家抛开地缘政治分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面对气候危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就像英国雷丁大学气候科学家汉娜·克洛克说的,我们采取的行动越多、越早,我们的未来就会越好。金姬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