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品评 > 正文

相看两不厌-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21-04-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他的作品有一个恒定的主题,大山是他热衷于表现的对象,方寸之间仍能感觉勃然的气势。
撰稿|唐 羽


十多年前,我去某大酒店出席一个国际玻璃艺术展览的开幕式,在大厅里陈列着十几幅田学森的油画。田学森的名字和作品我并不陌生,经常在新民晚报的副刊上读到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有一个恒定的主题,大山是他专注于体悟与表现的对象,报纸副刊登的作品不大,但方寸之间仍能感觉磅礴的山势云海及生命的动能。而面对原作,扑面而来的视觉享受更让人心旷神怡,又好比坐在大鹏背上,鲜活的景观扑面而来,似有狂风欲刺穿耳膜,时而转为一片混沌的苍茫,如陷于云层雾团之中,再行几步,豁然开朗,如乘船渡入芳菲繁胜的桃花源。

  接着是2009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美展上海展上,我一进门便在一楼大厅左侧看到了田学森的入选作品《交河故城》,巨大的尺幅和恢宏的气势,让观众震撼并记住。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可君说过:“看到田学森的创作,自然以如此亲切静谧又如此巍峨伟岸的方式显现,感受自然与风景获得了新的容颜,古老地貌与文化记忆获得新生,仿佛第一次观看山石,阅读华山。”

  田学森早年画过很多写生练习,在公园、大街小巷、农田、山川、上海和欧洲老建筑前一坐就是半天,他还画过人体与肖像,抽象或观念作品也尝试过。2000年去青藏高原写生,蔚蓝旷远的天空,飘浮着洁白如棉的云,身边野芳缤纷如火,生命在大色块中快乐地骚动。田学森感悟到:生命就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体验,不能抑止的是自身的激情。外在的存在,在宁静中各归其位,因此而变得宽广。辽阔的高原人迹罕至,大山成了天然的主角,人就是匆匆过客。田学森静谧地体会着眼前的一切,感悟到热烈,比如声音与色彩,应该是简朴深刻的。

  似乎是一次天启之后,他毅然走进大山的褶皱,而且是华山。华山作为中国的五岳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源泉,它所孕育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博大精深,令田学森神往已久。

  面对屹立在历史深处的大山,面对永远保持沉默的大山,数万公里行走,十多年时间积累,强化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飞鸟、昆虫、鹰隼,还有见人便会惊惶的小兽,以及偶尔可见的樵夫,甚至飘忽不定的白云,都成了他的朋友。

  他在大山深处安放、放飞自己的灵魂,在山体的记忆中延续石头的缓慢生长,他有时也会在山上搭起帐篷住一段时间,像农耕时代的山农一样,简朴而孤寂,享受孤独。风餐露宿的艰难,却使他从大山广阔而深刻永恒中获得灵感与滋养,与生灵为友,以造化为师。

  从田学森的作品看,他受过严格的中国传统美术的训练,理论素养不低。他的油画与西方油画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借鉴了中国水墨画,流动的气韵是中国的,审美趣味也是中国的,从构图到笔触,都含蓄地表达了中国绘画的精神与技巧,还有诗词的精神。

  大自然与人相互赋予情感,物我两忘,人山互化,慢慢登上一重难得的境界。田学森在积累与沉淀中超越自我,在每一幅新作中去经历山穷水复,柳暗花明。尤其是华山主题的油画,从开始的忠实于山体与四时朝暮风云晴雪,到提炼出心中的风景,画面走向简洁概括,炼神还虚。一座新的华山如火山喷发后的地壳运动,终于势不可挡地隆起,带着热量与动能,带着梦想与絮叨。

  4月9日至25日,《太华风骨——田学森油画作品二十年回顾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这便是我们走进田学森华山的极佳机会。让我们去观山、听风、枕流、折花……(撰稿 唐羽)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