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互联网医院—— 疫情后公立医院“大彻大悟”?-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新冠肺炎疫情给医疗服务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医疗服务会怎么变?《新民周刊》近期专访了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创始人高解春教授。
医院服务量下降不会长期持续
《新民周刊》:前几个月很多医院门急诊业务量都明显下降,有的医院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业务量。您认为这样的情况会长期持续吗?
高解春:疫情对整个医疗系统的影响很多并不是直接的影响,而是次生影响。
由于现在还处于疫情防控的状态,医院很多防疫方面的规定让一些患者选择尽量不看病、不住院。另外,我们过去一直存在过度就医的问题,疫情前有一部分就医本来就是没有必要的。那么疫情后,这一部分病人不去医院了。
病人就诊总体的数量下降是一个全国性的趋势。目前看,恢复情况地区间的差异比较大。
像上海,上海医疗服务受到影响的时间大概就两个月,从四月份开始,业务量基本就恢复了。到五月、六月,上海大多数医院的业务量已经恢复到同期水平,有的甚至超过同期水平,有5%-10%左右的增长。
《新民周刊》:一些中小城市医院,业务收入明显下降,医生收入也有降低。它们如何渡过难关?
高解春:这就要看医院自身的财务实力能不能撑过半年,我知道中小城市小医院经济压力很大,当地政府一定要关心,帮助医院渡过难关。作为医院职工来说,他们应该知道医院的困难是暂时性的。总体而言我认为目前医院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估计半年左右会恢复,总体会发生规模增长。
公立医院不再“小瞧”互联网医院
《新民周刊》:疫情给互联网医院的推动带来了怎样的动力?
高解春:国家推动互联网医院发展已经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突破性的飞跃,新冠疫情的发生给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带来一个机会。疫情中大家总算明白,有一些就医需求就像我们网上买菜一样,可以通过互联网解决。
中国的互联网医院离不开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必然是主力军,早前其实公立医院在互联网的推进上不是很有积极性,疫情带来了一些变化。
我知道现在上海已经有二十多家互联网医院。我最近跟一些医院沟通,我说医院应该有专门的互联网医院的管理机构,医生要在互联网医院上注册,管理上要有一套机制。接下来,互联网医院也会形成竞争,如果你的医院不提供互联网服务,别的医院就会占领市场。医院管理者应该有这个意识——互联网医院也是医院的品牌和医院的服务窗口。
《新民周刊》:我们过去总说大医院人满为患,如果互联医院服务越来越好,有多少医疗服务能够在互联网上完成?
高解春:有两类就诊是可以在网上完成的。一种是慢性病患者开药,比如每个月需要去配药。这些病人大约占大医院就诊患者的30%左右。根据现在国家法律规定,只要是两年以内患者在线下到这个科室、有过看病记录,那么医生可以根据网上问诊来给患者配药,医院通过专门的药品物流配送药物到患者家里。如果慢性病患者都能通过网上配药,可以给病人很大的便捷,而医疗质量并没有下降。
第二类患者是初诊后做了检查、还要去给医生看报告的情况。初诊时已经做了问诊,后面看报告给处方,是可以在网上进行的。
这两类患者加在一起,占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每天服务量的将近40%,也就是说如果实现互联网就医,大型公立医院将近一半的患者就不需要到医院去了。如果能够实现将近一半的患者在家看病,首先对于病人来说方便很多,其次对于医疗资源更加合理分配也是好事。
《新民周刊》:您接触的公立医院管理者,对互联网医院是怎样的态度?
高解春:医院最看重的是声誉和品牌,那么互联网是个窗口。互联网医院打破空间界限后,医院之间的竞争就不仅仅是上海的医院互相竞争,而是要与全国的医院竞争。
我们上海的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中将近50%以上来自上海以外的全国各地,如果你的互联网医院吸引更多网上问诊,那么最终选择到你这家医院来就医治疗的患者就会更多。
有一些公立医院在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上已经很有影响力。比如广州第二人民医院,是全国最早的互联网医院,他们线上的服务量与线下的服务量基本上已经达到了1:1。上海的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妇幼保健院,他们两家在互联网医院建设上启动比较早。
互联网医院有哪些瓶颈待突破?
《新民周刊》:互联网医院优势很多,但目前患者使用还比较少。原因是什么?
高解春:第一个主要是理念和习惯的问题。过去看病我们认为一定要面对面,现在除了手术和一些检查必须到医院,其实通过互联网完全可以线上图文或者视频实现面诊。
第二个就是政策问题,特别是医保,需要做一些政策上的调整,不能说哪家医院互联网医院做得好,反而让这家医院负担更重。
第三个需要解决的是价格。我认为线上医疗服务的价格要合理,线上医疗服务价格不能比线下便宜太多。
《新民周刊》:互联网医院对医生这个职业会带来什么影响?
高解春:实际上互联网医疗也好,第三方医疗服务平台也好,已经成为医生多点执业的渠道,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医生执业的一种常态。
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医院让医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为一个病人可以在互联网上方便地找到好医生。
比如说一个肿瘤病人,他可以在上海找一个化疗医生,在广州找放疗医生,北京请一个外科的医生,然后大家在网上进行mdt多学科的讨论。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永远是紧缺的,互联网医疗让优秀医生的资源共享更加容易,共享更加容易的同时,医生和医生之间、医院和医院之间的竞争,也变成一个趋势。
这种竞争倒逼医生的能力、服务水平要提高,服务流程要更加优化。
互联网上是有口碑评价的,患者会写哪个医生态度好,服务好。这就让一些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好的医生成为了“网红医生”。互联网医疗会给业态带来很多改变,但基本关系不改变,那就是医生要给患者提供好的医疗服务。
《新民周刊》:如果公立医院开始建设互联网医院,是否会挤压第三方企业的发展空间?
高解春:目前在互联网上看病的病人占比还是很少的,所以首先需要把蛋糕做大,第三方平台也会跟着壮大。未来希望第三方平台用好自己的平台优势,公立医院有自己的短板,比如说体制比较保守,有的管理者在尝试互联网医院上还没想清楚,还没有启动。
第三方平台受到的限制主要是医保支付政策。从道理上,医保病人在第三方平台和在公立医院就医应该享受同等政策,就像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在医保政策上是平等的。我在这里也呼吁一下,应该给第三方平台和公立医院相同的政策,我们要让市场化机构和公立医院良性竞争,互相推动。对老百姓说来选择的机会越多,选择的平台越多,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就越多。(记者 黄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