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教练口述: 我见过的“奇葩”学员-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教练就是个陪聊的”、“教练殴打路人”、“男教练和女学员不正当关系”……这可能普通人对于健身房教练最常见的联想。
还有很多撸铁多年的壮汉,对健身教练也充满了疑惑:肚子那么大,他们到底是如何当上教练的?为什么那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教练,却有那么多学员?
为此,《新民周刊》采访了上海的几位健身教练,听听他们怎么说——
a教练:疫情期间,我帮学员买了5000只口罩
2020年1月底,国内疫情刚开始暴发,我和几个朋友正在泰国旅游。先开始是我的学员问我,能不能帮他在泰国买点口罩。在那边两个礼拜,最后差不多带回来5000只口罩,全都卖完了。具体赚了多少钱我也记不清了,但基本上大家在泰国各自的开销都赚回来了。
2月初我回到上海,哪也不能去。健身房告诉我们教练,暂时肯定不会开门。想来想去,反正也是无聊,我又买了机票去泰国。现在肯定不能这样想出国就出国了,但那会儿还是可以的。所以一看机票很便宜,我就又去了,就当打发时间吧。这次在泰国又待了几天,买了点口罩。等到回国,好像人们对口罩的需求没那么紧迫了,应该都是从各种渠道买到了吧,这次就没赚多少了。
第二次从泰国回来,我在家休息了一个月左右。健身房关门的那两个月,教练们都去做什么了呢?据我所知,最多的是去送外卖了。我认识的教练大多和我一样,做的时间比较久了,愿意转行的人几乎没有,大家想的还是暂时找点事情做做,打发时间,弥补开销。
外卖应该是最符合教练要求的工作了,入行门槛低,赚得也不算少,而且工资每天现结。电动车都不用买,租一辆就行。然后也不用去面试,我亲眼见到我朋友早上在美团上申请,下午就去送外卖了。他送了差不多10天,赚了3000块钱。我看到他这样,当时我都想,如果健身房还不开门,我也要去送外卖了。
就在我无聊到想要去送外卖了,健身房说快要恢复营业了。3月底4月初重新开业,但是第一个月几乎没什么人来练,我的学员都差不多到5月才来找我,那会儿大家还是很担心的,都不敢来健身房这种公共场所。
现在回过头看,可能有些个体健身房没能撑过那段最艰难的时间,所以倒闭了。对于大型连锁店来说还好,基本上没有多大影响。不过经过疫情,健身房在让人办卡的时候又多了一个“卖点”,因为疫情让不少人也更加意识到锻炼的意义。
b教练:三个月没人买课,就要卷铺盖走人
据我所知,在魔都上海,商业健身房最常见的教练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以前体校退下来的运动员;另外一种是经过机构短期培训速成的教练。
五年前,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当时我是健身爱好者,已经练了一段时间,身材还可以。正好毕业了,我想把这个爱好变成职业,就去接受健身教练培训——没想到,我到培训的地方一看,很多很胖或者很瘦的人,他们也跟我一样参加培训,想当健身房教练,我都惊呆了。
短期培训到底能有多短?三个月,只要三个月,你就算是一名教练了。
培训三个月出来,进到健身房工作并不难,难的是之后的三个月——你要找准时机,主动和那些会员们搭话,有时为了取得对方信任,就得给人免费上体验课——要是三个月没人买你的课,结果就是卷铺盖走人。所以很多人在头三个月里没有生意,就不得不前往下一个健身房,在一个个不同的健身房里打圈圈,直到卖出课为止。
我们管这些教练叫“炮灰”,现实就是如此,流动很快,所以外人会觉得健身房的教练一直在换。你别看我每天上班头发都梳得油光锃亮,脚上穿双最新款的运动鞋——这都是我用从业前几年时间“堆出来的”,经验足了,所以去年业绩不错的。
早在入行接受培训的时候,我就听到过这样一套话术:商业健身房的教练,本质上是销售行业。既然是做销售,肯定把服务放在第一位。经历过初期的摸爬滚打,那些没有被市场淘汰的教练们,也都默认这一套的。
像魔都这样的大城市,健身房遍地都是。有人听说健身教练收入还不错,急不可耐地想要加入,然后赚一笔快钱。抱有这样想法的人越多,就意味着健身房教练的水平差异越大。
相比商业健身房,健身工作室的情况就很不同——我做教练的前三年,有一半时间在健身工作室度过,那会儿状态非常悠闲、自在,没有卖课指标,我每天恨不得自己能锻炼两次,早晚各一次,上课也都是工作室给我排好,我基本上不用主动去跟别人搭话。
为什么离开了呢,无非是因为钱,我现在的收入几乎是当年在工作室的三倍。
c教练:老爷叔学员,不能配个“美国队长”教练
在健身房教学员,我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如果一上来就表现得很专业,往往吃力不讨好。要是把学员练伤了,他投不投诉另说,但肯定不会再买你的课了。有没有人买课,在竞争残酷的商业健身房,是教练的“第一法则”。
外人可能有点奇怪,难道教练的服务不就是给学员好好上课吗?但是好好上课也分很多种,前面讲的那种,不分情况,把人练伤了,我们就会觉得特别傻。
我在健身房带课近两年了,据我的统计,真正想要练得很好很专业的学员,只占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人买课,也只是给自己找个借口来活动下筋骨。更有甚者,只是来聊聊天,放松放松。
我碰到的学员里面,要求我下狠劲训练他们的几乎没有,要求我别把他们练太狠的学员倒是蛮多——我商业健身房教练,第一宗旨就是“不能把人练伤”。
有位大叔,估计住得离我健身房不远,不但自己来,还带他儿子一块来。他最初买了100节课,其中有一半是专门的拉伸课。我当时就听他儿子吐槽,说为什么要在健身房买这么多拉伸课,有钱去外面盲人按摩不是更好?我心想,这还真不一样,锻炼完拉伸是很有必要的。
而大叔非常客气,客气到每次我让他练动作,他一定会跟我“讨价还价”。我让他练4组,他就说3组;让他每组做12个,他只做10个。我一旦让他多练两个,他就一副“停下”的表情,然后总是说:“我老家伙,年纪大啦,少练一点,要求覅太严格!点到为止!”力量增长肯定是要不断突破极限的,但他们很多人都像这位老爷叔一样,跟我说,点到为止。
跟我风格相反的是很多“小馆子”,也就是商业健身房以外、工作室类型的健身房。我见过一个小馆子,很多人去那里练,都是因为那个地方有个教练——那个教练,怎么跟你形容呢,身高185,体重起码200斤,身材大概是漫威电影《美国队长》主演克里斯·埃文斯那种,大家习惯叫他睿哥。
刮风下雨,酷暑严冬,只要没有意外状况,会员总能在健身房见到睿哥的“怒吼”:“蹲!给我蹲!别怕,蹲下去,死不了!”
我第一次见到睿哥,他正在带一位学员练深蹲。一开始,看着哑铃片越来越重,学员还面露难色,不相信自己能蹲下去。结果被他这么一吼,半信半疑也就蹲下去了。结束了睿哥就笑着拍拍他:“你看,你没问题的,你蹲得不是挺好?”
只要睿哥在,整个健身房都响彻他的吼声。所以我说,不同的健身房,会员需求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教练的路数,画风截然不同。
d教练:万万没想到,最舍得买课的,是“社恐”学员
我工作的健身房开在一个白领聚集的园区周边,每天都有年轻的新面孔走进健身房,有些人打扮光鲜亮丽,各种专业装备穿戴整齐,给人一种根本不差钱的感觉——你以为能很容易成功卖课吧?其实不然,恰恰这种人最难搞定。
据我的观察,一个人最终愿不愿意买课,跟他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和鞋子来健身,基本上没有关系。这几年的新趋势告诉我:那些有着“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似乎更愿意花钱买课。或者说,花钱找个与自己的世界完全无关的人聊聊天。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程序员。一开始他刚来,我们找他聊天,很明显他没什么兴趣搭理我们。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当这名程序员再来健身房时,距离上次已经过去了足足半年。这一回,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搭话,没想到对方直接买了我两百节课,总价约四万块钱!事后,我复盘了一下,觉得可能自己半年还没换地方这件事,让对方觉得还挺靠谱,最后才迅速下定决心。
大部分人买课,真的只是给自己找个锻炼的借口。我有个30来岁的男学员,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死宅”,平时没事一定不出门,躲在家不停吃零食那种。我带他练了几个月,结果身材看上去没有一点变化。后来他直接告诉我,他不在意有没有肌肉,或者体重是否减少——通过锻炼,即使一直胡吃海喝,也没有继续变胖,他就心满意足。
健身房现在对都市男女来讲,更多是个社交场所。有没有发展出“超友谊关系”的?我倒没遇到过。不过,自己没有,不代表身边同行没有。我上一家健身房里有个同事,和一位新会员没聊多久,就成功让对方买了课。一开始没买很多,但那位男会员热情高涨,三天两头来锻炼,除了指导上课时有些身体接触,还很喜欢在微信上找我同事聊天。我同事说,大概买课后20天,越来越“不对劲”,直到对方明确提出来想跟他“交往”,他才反应过来:原来这会员是gay。
第一批课上完后,我同事想让他继续买课,但对方的意思就是,如果能继续“发展”,才会买课。这不就尴尬了嘛,我同事是直男啊!所以这件事最后就这样没了下文。
e教练:除了“佛系”学员,还有“不差钱”的老板
不差钱和佛系,越来越成为健身房学员最显著的特征。
有一位做生意的“大老板”也是我的学员。“大老板”总是在傍晚,或是晚饭尚未开始之前来健身。上课过程中,十有八九能看到老板一手举着哑铃,另一只手拿起手机,安排待会儿的饭局。老板本人的说法倒是和程序员相似:假如我不来跟着你练,照我这样吃喝,早就完蛋啦!
我见过最“土豪”的学员,还要数另一位老板,可惜是我同事的学员——当时正逢月底,老板的教练提到自己还差业绩,结果人家二话没说,一出手又买了上百节课。总共几百节课,不知道要上到猴年马月。
我自己的“土豪”学员里,还有一位老板娘也很夸张——她不但会一下买几百节课,还会同时买健身房里好几个教练的课,搞得健身房所有教练都是她教练。老板娘没事的时候,能在健身房待上大半天——先自己热热身,然后我一位教练带她练一些动作,结束之后另一位再给她拉伸——但从结果看来,她好像也没练出很好效果。
看到这里你多少明白,对于商业健身房的教练而言,教人锻炼只是基础中的基础。健身教练显然始于健身,但如今健身房的高资金周转、快速盈利的商业追求,都使得教练们要做到的,远远不止上课那么简单。有时候,“陪伴”比锻炼更重要。(记者 王仲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