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社会 > 正文

追野生动物的年轻人-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20-08-2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每当有机会来到上海,他都会找时间再去动物园寻找野生貉的踪迹。
记者|王仲昀


夜深人静,红外线相机画面中,一只体型娇小、身手敏捷的小动物闯进了镜头。它显然没发现自己已经“入镜”,短暂停留后,它又一蹦一跳扬长而去。它是华南兔,比一般野生兔子更小、耳朵更短,身体呈棕黄色。白天,它躲在自己的小洞里,直到夜晚才出来觅食。

  这不是它第一次在此被相机捕捉。过去半年里,武亦乾和他的志愿者朋友们在上海各个公共绿地以及小区安置了近百台红外相机。本来,这是他们团队针对上海貉生存状况展开研究的一部分。没想到,当相机回收后,他们在貉之外,还发现了很多其他野生动物。华南兔、赤腹松鼠,以及更常见的黄鼬(黄鼠狼)与东北刺猬,这些意料之外的收获,令人感到惊喜。

  今年,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上海一批野生动物爱好者组成了一支近百人的公民科学家团队。像武亦乾与黄子馨这样的“90后”与“00后”,也加入到这场对于上海野生动物的探索之旅。


去上海找貉

  受疫情影响,经历了将近三个月的闭园之后,武亦乾终于有机会和同伴一道回收安放在上海各大森林公园的红外相机。他们等这一刻等了很久。

  画面打开一看,结果有点意外。相机原本主要用以追踪野生貉,没想到在所有被拍到的野生动物中,貉是出镜率最低的物种之一。

  “黄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鼠狼,还有东北刺猬,这两种是出现最频繁的野生动物。和貉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闵行区、松江区不同,黄鼬与东北刺猬几乎在上海各个机位都出现了,而且是非常频繁的出现。世纪公园、上海植物园这样靠近市区的公园会有,临港这样比较偏一点的也有。”武亦乾说道。那么,如此多的黄鼠狼和刺猬在与人类共生的过程中,是否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武亦乾看来,对于黄鼠狼与东北刺猬,市民不用过多担心。虽然数量众多,但它们的活动轨迹完美地与人类避开:白天人们出门活动,它们在家睡觉;夜晚人类入睡,它们才外出活动。此外,这两种野生动物相对胆小,会主动与人类保持距离。换句话说,大家彼此很难相见,即便数量多,遇到共生难题的概率也相对小。

  上海市民可能更加熟悉赤腹松鼠。这种小松鼠,因其腹部呈红色或橘红色而得名。赤腹松鼠在整个华东地区都十分常见。市民之所以经常看见它们,一是它们会在白天活动,时常趴在电线上休息;二是这些小松鼠“没那么怕人”。在辰山植物园踩点时,有工作人员告诉武亦乾,之前植物园曾举办南瓜展。没想到那些长势饱满的大南瓜,成为植物园内赤腹松鼠偷吃的目标。这些小玩意儿,偷偷靠近,然后挖开南瓜,大快朵颐。

  不过,不论是华南兔,还是赤腹松鼠,武亦乾过去几年在上海都接触不多。真正让他不依不饶追寻的,是野生貉。

  毕业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武亦乾,最早和上海的野生动物结缘还要追溯到四年前。2016年,武亦乾还在读大学,偶然间他得知上海动物园的树林之中藏有不少野生貉。于是趁着来上海游玩之际,到动物园果真看到了野生貉。一发不可收,此后的几年里,每当有机会来到上海,他都会找时间再去动物园寻找野生貉的踪迹。

  这几年除了在上海,武亦乾还去其他地方追踪野生动物的脚步,比如在杭州参与一个与松鼠有关的项目。去年,武亦乾大学毕业。没有急着找工作的他,进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成为一名研修生,以此度过自己的“间隔年”。

  “一方面,根据前人的研究发现,在上海的野生动物中,貉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上海动物园里的野生貉近几年数量不断减少,但原因尚不清楚。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貉就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切口。”

  去年年底,由王放领衔的研究团队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达成合作,决定共同完成一项计划。该计划旨在完整地调查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分布、习性,和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貉是该计划的重点追踪对象。

  在疫情开始之前,该团队便成功启动了监测网络。疫情期间,人们宅在家,公园关闭,但这些相机能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一刻不停地记录。近百个机位,包括了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闵行体育公园、虹旭社区、复旦大学校园、上海海洋大学校园、南汇城郊、浦江郊野公园、顾村公园等区域。


专跑郊区小区的大学生



  去年夏天, 19岁的黄子馨正在非洲大陆上看斑马和狮子。黄子馨目前就读于华盛顿大学。正是这段非洲草原追寻野生动物的经历,令她在去年下半年选择了野生动物保护专业。

  “如果说去年的经历让我选好了专业,那么今年在上海追寻貉,则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念头。”黄子馨说。公民科学家团队于年初在上海各地安放了近百个机位,而随着时间推移,机位也需要更新。从6月加入到志愿者项目后,黄子馨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团队重新确认这些位置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她一个个居民小区“跑出来的”。

  “从6月开始,我根据之前的信息去这些小区,跟保安或者居民打听,确认这里有没有人看到过貉。有的话,我就记录人们提到的精确位置,以便让团队成员后续来放置红外相机。”

  一个多月里,她确认了将近140处地点,其中大部分是上海闵行、松江与青浦的居民小区。令她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小区居民知悉她的来意后展现出的热情。“最熟悉小区情况的人,肯定是每个小区的保安。一开始,我总担心小区保安会不会凶,会不会不好说话?但接触下来,发现绝大部分都非常愿意帮助我。有的怕我不认识路,还会领着我去。”由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路上,黄子馨笑称自己“在上海生活了一个多月,对路况的熟悉程度已经超过了生活近20年的北京”。

  黄子馨也觉得,保护城市里的野生动物需要市民的参与。“这不应当只是专业的研究与保护团队的事情。在城市中,环境复杂,牵扯的因素非常多。因此,确实需要广大公民的共同参与。”


普通人影响普通人



  王放如此解释这支志愿者团队建立的初衷:“在研究城市野生动物的过程中,组织者把复杂的自然科研工作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邀请市民志愿者承担红外相机安装、植被变化记录、社区调查等。当传统的城市野生动物研究变为公民科学家项目后,团队不仅能够调查城市中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还能从市民代表的热烈讨论中收集人们对于城市生态建设与社区管理的宝贵意见。我们相信,把可持续的城市动物调查同公众意见整合起来,就会有更多机会了解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期待与要求,从而促进二者的友好共存,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由于自身有一些专业知识基础,武亦乾成为这支团队的技术指导。成立之初,他承担起教授专业器材使用与数据搜集处理的工作。随着时间推移,武亦乾发现:公民科学家团队除了提供“公众意见”,也在实践中对上海的野生动物保护作出了贡献。

  6月底,武亦乾根据团队搜集的信息来到松江某个小区。在这里,他见到了一窝刚刚出生的小貉。可能是在打斗中受伤,3只小貉的父母都只有一只耳朵,不过他们依旧坚守在幼崽身边。离开之后,武亦乾心中一直牵挂着这一窝小貉。后来每次路过附近,武亦乾都会来这里看看。没想到,等到他第二次来时,保护小貉的不只有貉爸爸貉妈妈,还有这个小区的老老少少。原来,公民科学家团队中有一位阿姨居住于此。了解到小貉情况后,阿姨便时常来到这里,对路过的居民进行科普:“不要靠近,也不要随意投喂。”如此一来,大家都学会了合理地保护小貉。

  8月武亦乾又一次来到这里时,他想拍一些小貉长大后的最新照片。刚掏出相机,旁边就有小朋友走上前告诉他,“不能靠近,会打扰到它们!”“我觉得太欣慰了,我们的公民科学家们,很好地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武亦乾对《新民周刊》说道。(记者 王仲昀)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