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赛,该是怎样的一张 地方名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马拉松只是跑步的开始,越野跑才是跑步的归宿。”何女士六年多前供职于一家网站的时候,开始迷上马拉松,从迷你马,到半马,再到全马,直到大约四年前她成了全职太太,除了相夫教子,一年到头最忙活的事儿,就是跑马拉松。2019年,从大江南北跑到大河上下,当年11月,她甚至跑到了新西兰春季挑战赛。
“绝对刺激!从漂流到山地自行车再到徒步,马拉松跑成了‘铁人三项’,看着漫山遍野的黑羊白羊,还有火鸡、兔子,感觉自己没有白来人间一趟。”何女士对《新民周刊》记者如是说。
2020年初,令她最不爽的就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她的马拉松之旅不得不暂时中断。直到前几天她还与几个朋友自发组织,跑到浙江丽水来了场9公里徒步。“根本不是马拉松,只是小小体验了一把。”
本来,何女士准备接下来大干一场,可随着甘肃省景泰县一场越野赛中,21条生命猝然逝去,何女士感觉,短期内她的跑酷计划可能还得暂时歇菜。“确实该反思一下,该整改的地方得整改。”冷静想想,何女士也有些后怕之处,她感到,近些年,国内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尽管与都市中间阶层中出现大量跑步一族,带动消费市场增长有关,但一些城市在不具备特别合适的赛事举办条件的情况下,仍坚持办赛,确实增大了这一运动的危险性。
焕新城市气质靠它?
“纵‘马’蹴香,马拉松焕新城市文化气质”,这是不久前东部某市举办该市第三届马拉松赛时所发出的宣传语。
回顾这项赛事,半年前刚刚办过,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又办一场?“只要看看赛事能在短期内招募到1.5万名选手,规模超出半年前的第二届,更超过2019年所办首届,就能看出,这项赛事有前途。”该市下辖的某新区区级办赛领导小组一位成员如是说,“因为办赛的原因,我们组织了区里19个部门,从综合协调、安全保障、环境整治、宣传策划和后勤保障五个方面细化任务、明确分工,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会,从严从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赛事安全有序进行。”在这位工作人员看来,办马拉松赛,确实成为该市特别是他所服务的区焕新城市气质的引子。本来,新城区就是在一片盐碱滩涂上建设起来的,不像市里其他一些区域有比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马拉松赛,能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跑友记住这座新城,这本身就是该市干部群众乐见的美事。外加在办赛的同时,该区同时建成了区一级的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等约50万平方米,健身步(车)道、亲水步道达100公里。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3.28平方米。此类指标一下次蹿到了整个大市区的前列。
这位工作人员称,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赛事本也该在春季举行的。但即便受到了疫情影响,第二届赛事拖到2020年秋季举办,也获得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某知名品牌继第二届赞助该项赛事后再次取得冠名权,还有品牌在第三届赛事中新增到赞助名单中。
《新民周刊》记者查阅《2019中国马拉松蓝皮书》,发现这本由中国田径协会2020年4月发布的文件显示,2011年至2019年间,全国马拉松办赛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办赛场次从两位数增加到四位数——2011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的数量仅为22场,2014年增长到51场;2015年134场,2016年993场,到2019年达到1828场。
为何2015年至2016年间,中国的马拉松办赛场次突然增加呢?这与2014年的一份政府文件相关。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家体育总局也取消了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审批。何女士差不多就是那时候进入马拉松圈子的。“那时候,阿拉上海马拉松已经开始火爆了。我记得2014年线上报名一万八千个名额,几乎是被秒掉的。报名人次好几百万!”这架势,与车牌拍卖不遑多让。何女士那一年没有报上上海马拉松,但她发现,国内突然冒出来不少马拉松赛事,上海没跑上,2015年,她报上了横店马拉松。
从那时到如今,何女士也算老跑友了。但她发现,各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渐渐有了两个趋势。
一个趋势是正规赛事的难度提高了不少。五六年前寻常可见的半程马拉松,或者赛程更短的体验赛越来越少了。即使不是想报名参赛的跑友,但凡略微细心地注意下比赛名,就会发现,如今的一些赛事,往往在城市名后冠以“100”。何女士说,这种比赛,起板是100公里,甚至还有的冠名国际马拉松的比赛,是100英里赛事。要知道,100英里相当于161公里!难度更大的是,这些超过100公里的赛事,绝大多数是——越野跑!
略微调查一下美国的注册越野跑赛事,正常年份每年1500场,其中超过100公里的比赛不到100场。可才普遍发展了十个年头左右的中国,在赛事比例上是这样的——2019年全年1828场成规模的比赛,其中481场是越野跑。
为什么长距离越野会跑成为一些地方热衷举办的赛事呢?有知情人士向记者分析,原因在于对一些地方来说,越是长距离赛事,越是越野艰难的赛事,越有直播的价值。并且,这对于一些地方的自然景区营销会有好处。《2019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证实,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一些赛事引入微直播,运用直播互动平台、网络直播等其他社交自媒体平台形式,将马拉松赛事信息传导到不同圈层,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很多地方特别看中跑圈的网络大v。何女士亲眼所见,则是某跑圈大v到场,组委会全程提供贵宾式接待服务。“说是来跑比赛的。实际上他不仅报名费、交通费、住宿费不用支付,还有红包拿。组委会要的,只是他不断发微博推介这项赛事和赛事的举办地。”
何女士注意到的另一个趋势是,不合规的野跑,也竟然有打着所谓国际赛的名义在办的。“我们几个相熟的跑友自己去跑户外,或者徒步,这都不算野跑。我说的是一些‘野鸡比赛’。报名的时候,看上去像真的一样——组委会、比赛监督、裁判,搞得一样都不缺,甚至还有那么几个外国参赛者。可一跑下来,感觉问题不少。比如那些组委会工作人员,一眼看上去就全是当地的学生,专业人员就那么几个。正规赛事我也是参加过的,知道马拉松比赛应该按照参赛人员比例配备救护人员的,可‘野鸡比赛’根本没有这些配备!”
对于旨在通过马拉松焕新城市的一些地方来说,比如接受记者采访的那座东部沿海城市,其今年的比赛,先期配备的2700名志愿者经过了封闭式急救培训,在比赛进行过程中,这些志愿者有的在站点,有的骑着自行车巡视。道路两侧“安保黑”“消防橙”“志愿黄”“裁判蓝”,清晰可辨。
更有甚者,该市对半马和全马的参赛选手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对其身体健康状况和往届的参赛成绩都有严格要求;赛事全线设置28个医疗站,召集55名急救跑者分布在参跑者队伍中,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该市办赛者的理念是,只有一届届地办下去,办好赛事,城市名片才能真正焕然一新。
而莫说“野鸡比赛”,就是一些正规比赛,能否坚持一直办下去,如上海马拉松、厦门马拉松那样越办越好呢?去年下半年,随着疫情告一段落,一些暂停的马拉松赛事瞬间恢复。然而,西南某地原定于9月19日、20日举行的一项赛事,却在竞赛规程中列出这么一条——“若在8月16日至开赛前,因不可抗力原因,赛事被迫取消(如疫情防控、地震、山体滑坡等),组委会仅退还选手30%报名费,并为各组别选手提供参赛包邮寄服务。”尽管比赛后来顺利进行了,可参赛选手此前确实被惊着了。一些人报名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竞赛规程中这么一条,当在某马拉松报名平台看到有人提出这一情况后,平台上充斥着对这一风景如画之地的各种吐槽。想来,这也绝非赛事组织者所愿意看到、听到的。
职业化商业化之路是否可取?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超6.7万家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相关企业。地域分布上,上海有近1.8万家,占比27%,其次是河南和广东,有近4,700家,位列二、三位,甘肃省有近350家。
总体上说,体育赛事相关企业相对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越是有较为专业的体育赛事相关企业参与承办的比赛,办赛水准越高。可在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中,早在2018年,就有285个地级市举办马拉松比赛,这表示全国除了港澳台地区以外,当时有超过85%的地级市举办过马拉松比赛,其中不少在中西部。
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谭建湘曾指出,2014年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本身激活了体育市场,但在审批权下放后,一些地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没跟上。“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个别地方招标还存在依靠人情关系的情况。一些运营机构缺乏法律责任意识,导致办赛中安全和应急措施不到位。” 谭建湘如是说。
如何让马拉松赛事水平提升?北京马拉松能通过引进国外设备,为所有跑者套上防替跑手环。这一点,在一些办赛水准不高的赛事上,目前仍做不到。而一些越野赛等,如果不配备手环,选手还需要通过真正的无人区,其中但凡有作弊行为,是很难查到的。
广州某马拉松运营公司的创始人梁先生披露,现在国内马拉松办赛市场已经“一片红海”,每当有新的马拉松开办或者此前的运营合同到期,“十几家公司去抢项目都算少的”,价格压得很低。由于需要协调安保、交通、医疗等多方面的公共资源,“地头蛇”现象也成为不少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的一个普遍特点。
“很多赛事,你要拿就必须和当地熟门熟路的公司合作,有的‘地头蛇’很强势,也就借用下你的资质,中标以后就没你啥事儿了。”梁先生说。
针对此现象,上海市银星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婉说,取消赛事审批只是从行政层面简化了赛事申办流程,但依然有《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等规定;并且,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对于参赛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件,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要承担责任。
未来,能否给更多有能力承办体育赛事的相关企业以更多机会,淘汰承办比赛能力较弱的运营机构,使得马拉松比赛真正走上职业化、商业化之路,该成为题中之义。
记者注意到,2019年元旦刚过,新华社就曾发表评论文章,希望赛事多、乱象多的各地马拉松赛事能够“慢”下来。该篇文章称,回顾2018年各地马拉松比赛,从比赛时强递国旗事件,到大面积犯规,再到比赛终点组委会强拽缓冲阶段的运动员事件,“这些闹剧不仅违反了马拉松运动的规则,更是漠视安全的行为”。
国家体育总局5月23日晚紧急召开“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提到要进一步压实体育系统的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体育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和举措。可谓及时之举。未来,则需寻求长效机制。
云南省路跑协会副秘书长饶利群则认为,本质上,每一场赛事都要以人为本,要秉持“生命第一,赛事第二”的赛事宗旨。“马拉松和越野赛事都是户外极限运动,存在一定的危险。除了主办方必须高度重视赛事医疗保障,将生命元素置于赛事活动的金字塔之上之外;参赛者要放下‘跑咖’心态,珍惜生命,学习急救常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家里有老公、孩子的何女士则跟记者说了这么一句:“回家,才真正到达赛事终点!”(主笔|姜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