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时政 > 正文

“松竹相伴”一起干:中俄之间“没说的”-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19-04-3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很像中国传统艺术形象:相生相伴的松与竹,它们相互扶持,和谐共生。

撰稿|吴健

“从问题的涵盖面和与会代表的层级看,北京论坛是今年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今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中国举行,几十位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坚定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普京总统活跃的身影让俄罗斯工商界和学术界感到莫大的希望。俄罗斯-亚洲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主席维塔利·维肯季耶维奇·蒙克维奇激动地说:“‘一带一路’非常及时而有益,这已不是中国的倡议,而是今天所有与会者的倡议——让这样的活动常态化。”

  的确,作为横跨欧亚大陆并铁定要充当陆上丝路主要途经国的俄罗斯,清楚体会到“一带一路”带来的政治互信与和平红利,它与中国的协调与协作不仅造福两国,更能惠及世界。一个直接的例子是,普京多次邀请“一带一路”论坛参与者继续到圣彼得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经济论坛上讨论,“在主要政治经济中心的不确定性增强的条件下,(‘一带一路’)论坛发出的信号带来了稳定的希望”。

  “普京总统出席首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论坛,凸显中俄关系的特殊性。”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给出了明确的总结。


俄工业界吹响“集结号”


  两次北京论坛上,普京都显得很轻松,畅谈了文明互鉴、地缘政治风险和希望,这一次还高兴地接受了中国清华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他不光在本届论坛上盛赞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典范,而且早在2017年首届论坛上就间接承认“一带一路”是全球化新模式的雏形,俄罗斯《独立报》记者阿纳托利·科姆拉科夫援引普京当时的话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球化旧模式的危机,给国家间关系和国际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总的来说,旧模式的逻辑已经无法解决任何当代问题,需要新鲜、不循规蹈矩的思想。”而在本届论坛上,中俄官员和学者形成共识,“一带一路”不只为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更在乎降低地区政治紧张气氛,让中国与一些地缘支轴国家特别是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更紧密。

  “一带一路”侧重通过基础设施、能源和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带动整个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从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穿越“经济版图上不那么醒目”的俄罗斯、中亚,一直延伸到欧洲腹地,“卫星夜间照片里,欧亚大陆两端总是明亮如昼,而中间灯光稀少的部分正是我们可以努力的地方,”蒙克维奇说,“一带一路”倡议极大拓展俄中合作空间,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框架下,互补性极强的两国进一步释放了经济潜力,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是——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令莫斯科高兴的是,俄罗斯对华出口结构已经调整,我们对华供应的汽车、设备和农产品数量大幅增长,贸易结构在近两三年内有积极变化,尤其俄中还在航空航天展开成功合作,连对华提供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都列入议事日程”。

  “别以为我们参加‘一带一路’只负责提供过境便利。”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拉林指出,同中国的合作,让俄罗斯重新有机会开发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并成为“一带一路”事业的“倍增器”。2018年11月,中俄联合研制cr929宽体客机机头全尺寸模型公开,预计2023-2025年完成原型机,它将在中国境内总装,采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pd-35超级发动机,推力达到35吨,这种发动机过去只有通用电气和罗·罗公司制造过。俄联合发动机公司总设计师亚历山大·伊诺泽姆采夫说,发动机开发甚至先于中俄飞机合作两年(2016年)就启动了,“几乎所有俄动力科研单位都参加了,而且科研花费达1800亿卢布(约合28亿美元),全由总统基金划拨”。之所以强调这个细节,是因为俄罗斯对中国伙伴有信心,“中国有足够的合作研制意愿与巨大市场去接受cr929,这种可预期性加快了我们的脚步”。

  中国《舰载武器》杂志主编石宏表示,先进发动机的开发时间往往比飞机长1.5-2倍,“先导开发”带有风险性,“如果没有可确信的潜在用户和市场,将意味着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他强调,苏联解体后的20多年间,俄罗斯一度陷入“去工业化”,大量昔日走俏的工业品被欧美同行挤出市场,日益沦为“能源出口立国”。“随着‘一带一路’共同市场效应逐步显现,pd-35发动机乃至cr929客机项目都具备充分的、可持续的盈利空间,不啻为俄工业科技界再次崛起的‘集结号’。”通过这类合作,中俄都能提高科技和工业自主能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也是北京和莫斯科明确的重要政治任务,

  除此之外,能源项目继续占据中俄合作范畴里的头等地位。普京曾提到,通向中国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我们将联合生产液化气,并稳步迈向第三国市场”。他还提到与中国、法国公司合作的“亚马尔”液化气项目,外国伙伴对该项目的投资达到数十亿美元。普京还提议建立大亚洲电力圈,向中国、日本和该地区别国输电,“这对俄罗斯非常有利,因为俄罗斯的电力行业产能很大,甚至可以说是过剩,特别是远东地区。如今,已经在通过引进大量外资来实施能源领域的具体项目,包括中国资金”。


更看重自己演什么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俄罗斯最在意与自己密切关联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思考自己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

  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18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2.4万亿美元,其中欧洲约占30%,美国约占20%。作为对比,俄罗斯与欧盟贸易额只有4000亿美元多一点。俄国有铁路公司专家称,现在中国几乎全部对欧出口都通过海路,中国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的想法,试图把中国与欧洲国家连接起来,并巩固自身与亚洲、非洲国家的合作,换言之,就是在优惠条件下建成东西方商品直运的“贸易走廊”,中国希望打造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网,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扩大本币结算系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运输部分一旦落实,将有多达一半的中国对欧出口货物经未来洲际铁路系统运输。

  俄罗斯欧亚开发银行行长德米特里·潘金表示,这条“新丝绸之路”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俄罗斯也能从中得益。2013-2016年,中国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3.1万亿美元。沿线国家希望从这个超级项目中获得投资,哪怕在过境运输上挣钱也是好的,俄罗斯也不例外,但竞争非常激烈。除了俄罗斯之外,蒙古、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也在争夺把中国商品运往欧洲的新陆地走廊。“丝绸之路有几个历史方案:经印度洋环绕非洲的海路,经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到波斯(伊朗)和地中海的陆路,以及里海以北、经俄罗斯到欧洲的陆路。这些方案都在研究当中,但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它们在经济上是否现实可行。”潘金觉得,这不是很容易算明白的方程式。

  不久前,欧亚开发银行测算过六条从中国到欧洲的“新丝绸之路”路线方案,能让俄中联系最紧密的当属欧亚北部走廊和欧亚中部走廊(均系俄方称呼)。该行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塔拉斯·楚卡廖夫介绍,北部走廊的纯陆地路线是满洲里(中国)-外贝加尔斯克-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大铁路-叶卡捷琳堡-喀山-莫斯科-圣彼得堡,然后走水路抵达欧盟国家。中部走廊是上海-西安-乌鲁木齐-多斯特克(哈萨克斯坦)-喀山-莫斯科-布列斯特(白俄罗斯),完全由陆路进入欧盟国家,铁路总长9500公里,其中2366公里在俄罗斯境内。当然,欧亚中部走廊还有一个小改方案,走中哈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建立的“霍尔果斯-东大门”经济特区,缩短在俄罗斯行驶距离几百公里。

  不管怎样,中国经欧亚北部和中部走廊至欧洲的货物往来正在蓬勃发展,像在2015年增长43%后,这两条路线的20英尺标准集装箱(teu)运量在2016年又翻了一番,达到14.8万个。2017年上半年,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欧洲过境直运路线的货运量同比增长100%,从3.6万teu增加到7.3万teu。无疑,俄罗斯(某种程度要算上哈萨克斯坦)是这些路线上受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国有铁路公司总裁奥列格·别洛泽罗夫表示,如果未来“新丝绸之路”基干线路能放在俄罗斯,那么在物流费平均占货物价值10%-12%的情况下,仅提供运输服务就能为俄罗斯带来约1362亿美元的收入,占俄罗斯现在年均gdp的11.2%,相当于国家所有油气收入的四分之一。这种前景也感染了普京,他在2019年2月20日的年度国情咨文里,特意提到俄罗斯要在2025年前把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的年运输量增加到210亿吨,这恰恰是扩宽欧亚走廊的关键。

  “当然,‘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意味着俄罗斯会比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至少是一段启动时间里,这个项目对中国来说很大程度上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和战略问题。”俄罗斯《独立报》记者弗拉基米尔·斯科瑟列夫也算了一笔账,今天走海路把一个teu从中国上海运到荷兰鹿特丹的价格约为800美元,而走“新丝绸之路”的陆上铁路则需要2500-4500美元,但运输时间少了10天,“我们能否找得到用三四倍价钱换取十天时间成本的商品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来自中俄欧的专家对物流进行了分析,试图搞清楚这个问题。但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商品并不很多”。

  多年来一直与中国高层打交道的潘金认为,俄罗斯不能只醉心于充当过境运输国,还应成为与所有沿线国家开展贸易的“实力型伙伴”,把俄罗斯有竞争力的商品销售出去。一个充分的例证是,俄罗斯主要工业区(如南乌拉尔、伏尔加河下游、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就被欧亚走廊穿越,这些地区提供的产品种类十分广泛,包括多种机床、石油天然气设备、铁路和海上运输工具以及汽车,其中俄罗斯技术集团旗下的无线电集团公司(kret)就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合作生产发光二极管等高附加值产品。

  俄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科研负责人鲁斯兰·格林贝格说,俄罗斯必须围绕“新丝绸之路”周边项目做文章,与中国工业、科技、贸易与产业部门对接合作,达成某种程度一体化,才能让这条“共同命运之路”焕发全部活力。俄高等经济学院物流基础设施教研室副主任维多利亚·格拉米指出,“从振兴经济的角度来说,与中国合作对俄罗斯非常重要,但中国不喜欢俄罗斯变成简单的‘养路工’,而是希望我们成为平等伙伴,提升产业能级,拿出更多受欢迎的产品。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更重要是“心桥”要牢


  “一带一路”固然从物理上连通了中俄乃至别的相关国家,但世间最坚固而持久的是“民心相通之桥”,在这一方面,中俄都骄傲地拿出令人羡慕的“答卷”。李辉大使介绍,近年来,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规模、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先后举办“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体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等国家级活动,极大增进了双方民众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兴趣。2018年,赴俄中国游客达184.74万人次,赴华俄游客达197.75万人次,中俄已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

  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在2018年举行的“俄罗斯-中国:国际一体化的挑战与前景”科学实践会议上预测,2019-2022年,这股“文化客流”有望增长到每年300万人,俄罗斯博物馆、自然保护区、建筑瑰宝对中国人的吸引力无以复加,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近年来还打造了中国游客喜爱的“红色线路”。“一带一路”的发展促进大众旅游和商务旅游。“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从2015年起,商务旅游增长了近两倍。这证明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对投资俄罗斯更有兴趣了。”俄罗斯-亚洲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主席蒙克维奇不忘补充一句。

  俄人口学专家伊万·祖延科进一步提到,经济活力高于俄罗斯的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及其他原苏联国家公民纷纷寻找发展机会的目的地,身份从商务白领到t台模特,这一趋势更因“一带一路”推进呈现火爆局面,“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出现来自原苏联国家的移民群体,它是这些国家心口一致承认的‘伟大邻邦’”。

  俄罗斯《报纸报》主笔阿尔乔姆·伊万诺夫就是这样的典型,身为杰出的舞蹈家,他通过社交网站参加了中国的艺术团体,从最初在北京的生活不适应——不懂中文,只会基本英文,有时在商场和咖啡馆上演哑剧来表达想法,点菜时还学过鸡叫和牛叫,到久居上海,陶醉于特色鲜明的房屋道路与友善热情的当地百姓,再到融入动感十足且完全国际化的广州,“我用两年半的时间学会了基本凑合的中文,交流免不了手势,但已用不着学鸡叫和牛叫,我喜欢中国人对他人、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尤其中国人永远领先一步的态度”。“中国人热爱食物——俄罗斯人在见面时会说:‘你好吗?’而中国人会说:‘你吃了吗?’”伊万诺夫形容,自己已变得像中国人那样爱说“你吃了吗”,“这里的一切我都喜欢”。

  祖延科表示,多数俄罗斯人尚不指望自己永远定居中国,要么回俄罗斯,要么“再去另一个国家”,意味着他们只能算移民而非侨民,“但随着中国更加开放,对各种国际性技能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如果中国对外国人的法律规定出现某种变化,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俄罗斯在华移民中会诞生出真正意义上的侨民群体”。上海俄罗斯人俱乐部主席米哈伊尔·德罗兹多夫称,在中国居住的俄罗斯人呈现流动性强的特点,他们频繁在各个城市间穿梭,“尽管多数人在华工作不超过三年,但已开始出现在中国特别是上海工作生活20年以上并引以为荣的人,这些‘长城南边的同胞们’觉得很舒服”。

  俄罗斯《连塔网》援引非官方统计,中国现有约4万名来自俄罗斯等原苏联国家移民,超过半数生活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这是涵盖各个年龄、职业和国籍的群体,既有在中国学习的大学生,也有中国人的俄罗斯妻子或丈夫,骨干是所谓的“雅痞”——受过语言和国情教育,从事物流、采购、质量控制等职业,或在教育、it、咨询等行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普遍认可中国的治安环境比俄罗斯好,一些上等的俄罗斯移民住在配套设施齐全、环境幽雅的高档住宅区里,享受着发达的休闲娱乐服务,这是他们在老家无法得到的。一些定居上海的西伯利亚人在心理上无法接受重回苦寒阴郁之地的痛苦感,“当然,回国时间长了,终归会让人适应,但最初的那种心理冲击还是会让很多人想赶快再回去上海”。德罗兹多夫说,对俄罗斯移民来说,他们是能在发展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方面起主导作用的独特人群,“随着俄中关系深化,莫斯科最终将学会利用这些资源。要知道,俄罗斯移民积累了与中国人合作的宝贵经验,这不仅是语言,还有一整套关于国情、商业文化、民族心理的知识。总而言之,这是俄罗斯官员、企业家、科学家、专家把对华合作从语言变成行动所缺少的一切”。祖延科指出,莫斯科必须把在华俄罗斯人的商业和专业潜力利用起来,就像40年前中国兴起改革开放事业那样,积极利用华人华侨的知识和经验,来创造本国的经济奇迹。


松和竹,总相宜


  如果用选择某种植物来形容中俄关系乃至“一带一路”合作,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前俄罗斯外长伊格尔·伊万诺夫的看法是松和竹。“俄中伙伴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两国不是互相‘制衡’,而是互相补充——在政治、经济、人文和其他领域皆是如此,”伊万诺夫描述,“这很像中国传统艺术形象:相生相伴的松与竹,它们盘根错节,相互扶持,形成和谐共生的体系。这是永恒友谊的象征。显而易见的是,两国关系水平越高,下一步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任务就越艰巨,这些新任务要求在双边关系领域以及国际舞台上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挖掘新模式和新潜力。”

  李辉大使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当前中俄两国均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任务,双方之间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两国应把握好有史以来的最佳时机,并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以‘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为平台,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直接投资,加强经贸合作,不断推动两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从建交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俄关系走过了极不平凡的70年。两国在磨砺和考验中,不断推动相互关系深入发展,并将继续沿着一条正确的相处之道行稳致远。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