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社会 > 正文

城市的未来,不是简单多种几棵树-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21-11-0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植物园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学术机构,也是连接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媒介和窗口,“除了提供社会优良的种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接触自然、认识自然,让自然的生活理念融入社会”。
记者|应 琛


  这些天,迟开的桂花满城飘香。在上海的公园绿地、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种植着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种群几十个品种的桂花。可以说,不同品种争次绽放,这就是桂花的多样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让人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充满生机活力。

  从20世纪80年代,“保护生物学”的诞生,到201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会议(简称“cop10”)上通过了保护全球濒危动植物的《名古屋议定书》,再到今年cop15在中国昆明举办,可以说,中国在保护生态体系和濒危动植物等方面,已经更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大国责任。

  其中,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正是现代植物园自诞生以来一直引以为傲的根本特色。而作为身处上海的植物园,如何让城市成为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让它拥有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多年来始终是辰山植物园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新方向。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当问及城市需要怎样的生物多样性时,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永红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他眼中的理想状态。


为城市当好“园艺师”


  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保护野生动物,因为它们往往憨态可掬,惹人怜爱。但其实,植物多样性才是地球生命的基础,自然界中的生物量有95%以上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形成,人和动物的生存都依赖于植物多样性。

  “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因此有了植物多样性,才会有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发展。”在胡永红看来,由于植物不会动、没有表情,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往往只在开花时才会受到关注,“但植物却是整个生物多样性系统的本底”。

  但不同于自然环境,城市是一个人造的巨大有机体。在城市中,即便是小小的人造绿化带,也与自然中野蛮生长、形成生态网的植被有本质区别。在市中心,几乎也不可能允许大片野生植物存在。

  “尤其对于上海来说,交通四通八达,公共空间错综复杂。每天,大规模的人流、车流在城市中移动、交汇。有限的空间和恶劣的土壤导致生物活性较低;再加上不透水的铺装和频繁的交通对土壤的压实,让城市里的许多树木生长不良。如果把自然生态理论直接嫁接到城市里,显然并不适宜。”胡永红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这就是城市环境下的特殊生态。

  如何在城市中“再造自然”,在有限的空间内使植物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健康生长,同时又能提升城市韧性,辰山植物园给出的答案是,通过技术的创新,创造出新的生境。

  胡永红透露,辰山的科研团队从欧洲行道树种植经验中,根据上海地质特点借鉴并优化种植方案,针对树木生境重建技术进行了研发。

  位于辰山植物园南门内侧的北美枫香树阵广场就隐藏了辰山的“秘密”——半径约1.5米的种植坑中,70%-80%为直径五六厘米的小碎石,其余才是土壤。据介绍,一方面,碎石抗压,可以避免因踩踏造成的土地板结,让树木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加之上海地下水位高,植物的根系在碎石缝隙中穿梭,通过毛细作用可以获得足够水分;另一方面,这样的结构有助于雨水快速渗透入地下,为打造“海绵城市”做出贡献。对照表明,树木生长量是过去用泥土种植的3至5倍。

  从2017年开始,这样的“碎石法”已经在杨浦区平顺路和辽源东路上,分别用于无患子树和北美枫香的种植。如今,该技术成果已在上海中心城区的淮海路、建国路、衡山路等路段以及金山区新山龙广场应用,显著改善了人行道和广场树木生长状况。

  《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提出了建设与卓越全球城市总目标相匹配的“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的目标愿景。胡永红认为,植物园一定要当好城市的“园艺师”,为城市筛选既丰富又适合生长并受人喜爱的植物,“上海现有行道树大约40种,但其中一半是香樟,另外25%是悬铃木,即大家俗称的法国梧桐。我们就想,怎么可以让树种更多样化,既可以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又能避免病虫害风险”。

  于是,辰山植物园联合上海多所高校和园艺机构,开始了一项技术攻关——利用高架桥的桥墩种花种草。为了找到合适的植物品种,研究团队把初选出来的80种植物送入“魔鬼训练营”进行测试——观测其耐阴、耐寒、耐高温、耐干旱、抗污染能力,同时还要生长缓慢。

  最终,团队筛选出了30种具有超强单项或综合抗性的植物,包括花叶柊树、茶梅、美丽野扇花、小叶蚊母树、蓝冬青、金边六月雪……它们形态各异,叶色、花色也各不相同,搭配组合起来十分漂亮。

  “这样的园艺集成技术可批量化生产和模块化安装,快速增绿,迅速成景,并至少5年内不用更换植物。”胡永红表示。

  如今,从虹梅高架桥阴,到漕河泾科技园区建筑墙面的立体绿化,在新技术“加持”下,越来越多原本冷冰冰的城市空间,因那一抹抹绿意变得柔软美好。

  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植物园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建设上海生态之城、落实生态环境“四化”工作中的作用,辰山植物园自2015年启动了绿化种植地下部分改良修复工程。

  据了解,辰山植物园已摸索出一套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处置-再利用一体化流程。“我们综合利用枯枝落叶的改良基质、有机肥料和有机覆盖作用,以模拟自然的方式高效恢复植物生长的地下生态系统,确保土壤改良与修复的时效性与长效性。例如,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会被收集起来,经过稀释,可作为园内鸢尾、喜林草、樱花等喜肥植物的营养液。”胡永红介绍道。

  作为城市的园艺师,辰山植物园还为崇明花岛和世博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如月季安吉拉、八仙花等,为城市特殊生境绿化储备大量的实用技术。


一艘“诺亚方舟”


  每年,浙江普陀山都会迎来大量的上海游客。然而,不会有人留意,在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的慧济寺旁,一棵孤独的大树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成了这个星球上的“独苗”——由于被大量用作薪柴,且种子萌发率极低,这种名字叫做“普陀鹅耳枥”的桦木科植物濒临灭绝。

  幸好,几年前,一群来自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科研人员,为这个物种的复兴按下了“重启键”。经过实地考察、重新选种、科学培养,成功建立起普陀鹅耳枥育苗技术,有望让这一珍贵树种独木重新成林。

  这样的故事,胡永红还可以讲很多。“在地球上,植物的灭绝速度是100年前的1000倍,几乎每天灭绝一种。”胡永红说,在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中,植物的保育,尤其是保护自然界的濒危物种,是植物园必须且始终坚持的工作。

  当某种植物的生境遭到破坏——如丛林被烧、山头崩塌等,使之无法在原有环境中生存下来实现原地保育时,胡永红表示:“我们还有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就是把它迁到植物园里,通过精心呵护让它们留下种子。待到自然生境再度恢复,植物园便能通过‘回归’(再引种)把植物重新种回去,修复毁坏前的生态链。”

  据植物学家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0万种植物(约占全球植物总数的1/3)正面临灭绝的危险。已经有3000多个植物园投身于全球植物保护工作,共同形成了世界植物保护网络。

  从事迁地保育的植物园就像是一艘“诺亚方舟”,在为人类文明留存物种。据介绍,辰山植物园内目前收集保育了1.6万余种植物,其中荷花、睡莲、兰花、凤梨等特色植物资源收集在业内占绝对优势。辰山北坡的植物保育区,正小心呵护着华东地区的植物种类,包括上海的乡土植物,由此建成了华东地区种类最丰富的战略植物资源库,并且还在研发华东重要资源植物迁地保育技术体系。

  胡永红还强调,作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基地,植物园还要把一些最为基础的“经典”分类学工作坚持下去,如植物名录的编撰。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辰山开展的中国东海近陆岛屿植物多样性调查与编目项目。这个始于2011年的项目缘何意义重大,是因为中国东海海域岛屿的数量占中国海岛总数的60%以上,除舟山群岛、平潭岛等较大的岛屿外,更多的是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的小岛。岛屿环境有一些极端环境因子,如高盐碱、季节性大风,以及伴随的强降水和强日照等,它们塑造了对极端环境耐受性极强的大量滨海特色植物。因此,对东海岛屿植物多样性长期的考察、监测,有利于中国海岸带植被资源的保育研究和开发利用。比如,有些植物可以在石头缝隙中生长,有些植物适合水域净化,它们便可能成为上海城市里的种植品种,提高城市的生态水平。

  如今,辰山植物园的植物收集种类在全国200余个植物园中,排名第二;已经建成国家级“华东野生濒危资源植物保育中心”,逐步建立和完善“野外生境·标本馆和种质库·植物园”三位一体的资源调查、管理和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已建成7个国家级植物资源圃、种质资源库,运行情况良好,持续为园区、行业提供资源服务;开发了活植物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活植物管理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已向华东地区植物园推广应用。

  同时,辰山植物园持续开展基于活植物收集的研究与展示,目前已形成上海国际月季展(单年展)、上海国际兰展(双年展)、上海辰山睡莲展等特色花展,并编撰出版《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彩色图鉴》《上海植物图鉴》《中国蕨类植物生物资源与多样性保护》《蕨类植物迁地保护的方法与实践》《中国东海近陆岛屿备注植物科属图志》《移动式绿化技术》《江南牡丹——资源栽培及应用》《兰花鉴赏与评审》《现代植物园发展路径解析》《解译植物法规》等科研、科普专著、译著79部(卷、册)。

  胡永红表示,未来辰山植物园不仅可以成为植物保育网络的重要节点,还能通过国际植物园协会、“一带一路”等网络,向那些资源丰富但经济不发达、无力承担保育工作的国家输出自己的经验和理念。


连接人类生活与自然的窗口


  在cop15大会举办的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他指出,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他在讲话中强调这样一个论断: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

  因此,作为大会东道国和主席国,中国也在大会上宣布多项重大举措。除了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同时也启动了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都说北上广,作为地处华东的植物园,辰山也不能缺席。去年是辰山开园十周年,作为年轻的植物园,我们的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均衡的。无论是在植物收集及基于收集的研究,还是在园艺展示及基于展示的科普等方面,辰山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胡永红表示,这些都是辰山植物园申请加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胡永红眼中,植物园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学术机构,也是连接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媒介和窗口,“除了提供社会优良的种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接触自然、认识自然,让自然的生活理念融入社会”。

  而城市的未来在于孩子。因此,记者注意到,辰山植物园的2030长远规划将“面向儿童的科普教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列在了第一条。

  “我们要为城市的未来思考,而不是简单为城市种几棵树。”胡永红希望,植物园给孩子们留下一段充满芬芳的绿色记忆,待到孩童们长大了,他们便会怀揣着对自然的善意,成为生物多样性和星球的守护者。(记者 应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