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恐龙化石:中国古生物研究的里程碑-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1977年的初夏,中国四川省永川县(今重庆市永川区)的上游水库正在维修。不期而至的一场大暴雨冲刷了坝区的泥土砂石,却泄露了一个1.4亿年前的秘密——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得以重见天日。这个轰动全国的发现,为中国考古与恐龙学界的研究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历史也记下了这一天:1977年7月23日,我国首次在四川永川县发现一具比较完整的恐龙化石。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化石,也是亚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龙化石。
骨架完整出土堪称奇迹
永川龙化石的现身,完全是一次意外发现。
当时雨过天晴,一个民兵在水库库区的滩涂上挖土种菜,没想到竟刨出了形状奇异的白色石头。民兵立即向上级上报,永川文化局的王其慎等人前往水库大坝下面的化石发现地考察。根据王其慎回忆,他见到头骨化石第一印象是“脑壳有一米长,眼睛处一个洞,足有脸盆那么大。”
根据当时四川省的规定,内江以下地区发现的文物由重庆市博物馆负责处理,于是王其慎给重庆市博物馆发了电报。第二天,重庆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张奕宏就带着助手赶到了化石点。“不看则已,一看吓死人。”张奕宏说,这是世界上非常罕见的完整恐龙化石,特别是头部。因为恐龙头骨因骨骼较薄,很难保存完全,绝大部分恐龙骨架总是缺头。如果判断不错,从头形及颌骨牙齿看,这是一种大型肉食龙。
张奕宏随即起草电报,由上游水库恐龙发掘指挥部联络员给中科院、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峨眉电影制片厂、四川地质学院等单位发报,请专家、学者共同鉴定。
为了保护化石,发掘人员立即回城买来30斤石膏,对化石进行封存作业,并准备相关发掘工作。
“上游水库挖出龙骨了。”几天之内,消息就传开,看热闹的人蜂拥而至,发掘地周围密密麻麻站满了人。一方面是“看稀奇”,一方面是不知从哪里听说“龙骨”可以治病,都想去抓一块。当事人记得,还真有人得手,偷了一小节化石回去,但很快就被追了回来。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资深专家董枝明到达现场,明确了化石具有非凡价值。指挥部安排8位思想好技术硬的石工配合发掘,遇到疑难,专家则亲自动手。历经二十多天的发掘,恐龙身躯尽显,这具恐龙骨架体长800厘米,高400厘米,宽120厘米,埋藏姿势十分生动,仰首翘尾。头部较大、牙齿锋利、后肢强壮等特征显示,这正是一只肉食性恐龙。历经亿年岁月沧桑,这具恐龙骨架并未身首异处或肢残体解,堪称一大奇迹。
发掘过程媒体云集,峨影厂、农影厂进行全跟踪拍摄。《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四川日报》用大量版面进行深度报道。最终,以这次发掘为题材的影像,剪辑成了我国第一部恐龙专题科教片,片名定为《永川龙》。
恐龙出土的每一根骨头化石,工作人员都进行了照像留影、贴签编号,小心翼翼地装箱转运到四川省自然博物馆,后转机至北京中科院古研所。我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科研奠基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杨钟健历时半年考证,亲自指导整修研究,得出权威性定论:现于永川上游水库的这具恐龙化石,距今1.4亿年前的古生物,属于罕见的肉食性恐龙,是中国发现的首个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化石,价值非凡。专家学者们讨论后一致认为,这是国际恐龙界的首次发现,按照国际惯例,这只恐龙被定名为上游永川龙。
上游永川龙化石后陈列在重庆自然博物馆,成为了镇馆之宝。2018年,“上游永川龙”搬回了新建成的永川博物馆。
中国古生物研究引领全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古生物学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后,中国古生物学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1978年4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断了近12年的中国古生物学会恢复了学术交流等活动。随着国家进一步重视基础科学事业的投入,中国古生物学的各项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快速发展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例如: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澄江生物群、关岭生物群、瓮安生物群、蓝田生物群、热河生物群、和政动物群和南京直立人等的发现和研究,各类动植物起源演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生物学工作者积极开展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的研究,现在11颗金钉子落户中国,位居世界“金牌榜”之首。中国古生物学者走出国门,研究地域早已扩展至全球,足迹遍布各大洲直至南北两极,而中国也成为了当代国际古生物研究的热点地区、世界古生物学家的“圣地”。
中国古生物学会荣誉理事周忠和院士曾担任上一届的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2018年7月,中国古生物学家詹仁斌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协会秘书长,中国古生物学界在国际古生物领域中的地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