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写史,为军旗增辉”-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80后小时候一定见过这样的电影片头:一颗巨大的红星,伴着铿锵有力的节奏,一闪一闪发出耀眼的光芒——红星上有两个大字:八一。
只要看到这颗红星,你就明白,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这醒目的厂标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已经启用——八一厂的前身是八路军“延安电影团”,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厂,当时的名字还叫“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才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
记忆里的八一经典
作为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八一厂的开业之作就是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而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还得数1965年的《地道战》——1942年发生在赵家庄的故事是几代人记忆里难以磨灭的经典,“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旋律,到今日都不曾忘记。当年,《地道战》发行了将近一万个拷贝,观影次数更是达到惊人的18.8亿人次,假如今天哪一部电影可以达到这么高的观影人次,那它的票房很有可能超过500亿元。
《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战上海》《林海雪原》《闪闪的红星》《晚钟》《四渡赤水》《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60多年来,八一厂出品了不少战争题材精品影片,不仅观众影响面广,拿奖也曾拿到手软:金鸡、百花、华表之外,1981年,《农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1982年,《归心似箭》获香港电影金像最佳华语片奖;1989年,《远离战争的年代》获意大利萨尔索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同年,《晚钟》还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除了200多部故事片,八一厂还早在1969年就开始译制外国故事片——影史名作《翠堤春晓》《巴顿将军》《侠盗罗宾汉》《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指环王》系列都曾由八一厂译制。《阿甘正传》还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拯救大兵瑞恩》则获得“华表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曾经,八一厂与北影、上影、峨眉、西安、潇湘、长春、珠江电影制片厂并称为中国八大国有制片厂。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电影胶片拷贝告别统购统销,好莱坞引进片长驱直入,八大厂也逐渐面临市场化转型的考验。
八一厂也曾进行过商业化的尝试,出品了《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徐克导演的新版《智取威虎山》等富有商业元素的影片。冯小刚将作家严歌苓的半自传小说《芳华》改编成同名电影,也有八一厂参与投资。《智取威虎山》《芳华》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对于曾经辉煌一时的八一厂来说,这一轮的新发展并不顺利——几部作品的成功并不能挽救战争题材整体的颓势。
要把牌子擦得更亮
2018年年初,传出了八一厂全面改制的消息——它将与总政歌舞团、总政话剧团、总政军乐团一同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而八一厂也将对内更名为“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由副军编制单位降为正师编制。当时,媒体纷纷猜测,“八一电影制片厂”最后一次出现在电影片头,可能就是在影片《芳华》之中。
不过,2018年8月1日,在八一厂生日当天公映的新片《浴血广昌》,片头依然出现了熟悉的字样,证实了八一厂厂标未变。改革后的第一任厂长柳建伟表示:“我们还是叫八一电影制片厂……八一厂和总政歌舞团等组成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我们对内叫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的影视部。假如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是文艺的航母舰队,我们八一厂就是航母编队的主力舰船。我们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厂牌不会摘的,我们要把牌子擦得更亮,要打造得更好,要为它增光添彩。”
改革后的八一厂,依然会将革命和军旅题材作为自己的一大特色——比如《浴血广昌》就是江西省与八一厂联合摄制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广昌保卫战和高虎脑战役为背景,讲述了赖婆婆和她的五个红军孙子的故事。
据悉,八一厂还打算将一些知名老电影重新搬上银幕,正在着手操作的就有3d版《地道战》。《英雄虎胆》和《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想要翻拍——《智取威虎山》的翻拍成功先例给了八一厂信心,将知名ip打造成时代新版。
不过,在柳建伟看来,故事片不是八一厂唯一的专长。在八一厂半个多世纪拍摄的2700多部片子里,其实故事片还不到300部。“八一厂的改革很快要落地,军事教育片成为我们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八一厂原来就是靠军事教育纪录片起家的,我们现在回归本心。”柳建伟表示八一厂以后可能会拍一些军事教育片,“比如《地道战》《地雷战》,严格来说都是军事教育片,我们可能在这方面有所努力,我们现在也需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