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宴罢洛神舞, 中原掀起国潮热-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这是一千八百年前,才高八斗的曹植所写的名篇《洛神赋》中的句子,描写洛神丰盈飘逸的身姿。最近半个月,网友频频引用这段描述,把它用在了河南台爆红的舞蹈节目《洛神水赋》上。打开视频,只见舞蹈演员何灏浩在近5米深的水中翩翩起舞,恍若“水下飞天”。
四个月爆红四次,从演员到布景,从策划到传播,网友都齐声赞叹“绝绝子”。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甚至在推特上转发打call。
如果说,除夕夜的《唐宫夜宴》爆火,是河南台遭遇的一次意外,元宵节河南博物院奇游和清明纸扇书生的再一次刷屏,就让人不得不抬起正眼,仔细打量一番这个地方电视台。到了端午奇妙游,河南再次用作品说话,证明自己:文化大省的绚烂,并非昙花一现。
为什么这一次,出圈的又是河南?中原解锁传统文化的“流量密码”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洛神水赋》之所以被赞誉承担起了展示中原文化乃至中国形象的作用,是因为它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找到了世界不同审美下的一个公认标准。也有人说,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的河南,本就积淀着数千年来的文化底蕴,这份姗姗来迟的关注,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河南台正是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语境下,发挥中原文化深厚的优势,进行频道品牌建构和内容生产。
“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执行策划徐娜表示,无论是哪个节目,他们背后的精神内核,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真正打动观众的不是一个节目,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中华文化。河南也的确用了很久的时间,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华文化。”
四个月爆红四次 不是靠运气
6月12日,《洛神水赋》上线的日子,对于河南广播电视台导演、《端午奇妙游》总导演陈佳来说,也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日子。上线后两小时,连轴转了20多天的陈佳看到网络上的评论“还不错”,便松了一口气,回家补觉了。凌晨4点多,陈佳饿醒了,朦胧中,她刷手机时,才反应过来:节目炸圈了。
陈佳喜爱钻研,敢于创新,但她的微博账号,是在领导的提醒下刚刚注册的。21点47分,陈佳发出了第一条微博:“这个端午节,我们能用自己创作的节目在电视屏幕上,在网络平台上,在网友眼里荡漾起一朵小小的欢快浪花,我们经历过的雨旱冷暖都是值得的。”
陈佳言语间流露出的坦率、真诚和质朴,正暗合了屡屡刷新观众认知的河南台的气质,也像极了脚下这片中原大地的气质。据河南卫视官方统计,《洛神水赋》播出后的48小时,“端午奇妙夜”上了整整19次热搜,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30亿。
有人评价,这段舞蹈火得猝不及防,以至于导演陈佳在媒体采访中多次表示,自己也没想到节目能收获这么大反响。但细看之下,这段舞蹈又火得顺理成章,古典文化结合现代舞美,外加水下国风舞蹈创意,放在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中,出圈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陈佳说,实际上,最终呈现的短短2分钟舞蹈,制作周期只有20多天,时间非常紧凑,甚至近乎苛刻。团队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方案,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否定自己,尝试打磨,找到理想状态。
春晚、元宵和清明的节目的出圈,都以“动画ip”的形式串联节目。交到陈佳这里,她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对得起自己,每做一个节目不要复制别人,也不要复制以前的自己。“团队多次头脑风暴后,围绕‘唐小妹’ip形象,提出了用‘网综 网剧’的模式,没有主舞台,没有主持人,全长41分钟,以讲故事真人演绎创造了7个节目。”
难就难在,以前节目只是做节目,把节目做好后再想如何串联,这一次完全颠覆了之前的节目样态,先出剧情大纲,在情绪点和关键点上再把握剧情走向。“没人这么做过,也没有参考案例,这样我的压力更大了,心里没底,怕观众不喜欢,不接受,更害怕观众骂。”
陈佳说,根据黄河文化的流传渊源,端午一般要在水边祭祀,所以考虑是否能来一个水下舞蹈的节目。起初,导演组定义《端午奇妙游》中开场舞的水中形象并非洛神,而是屈原,让屈原在水下配上《离骚》进行演绎。
后来在搜集资料后,陈佳发现还是女性洛神的形象更适合节目,而困难也随之来了。“在屈原《天问》等关于洛神的资料里,她的衣服比现在要华丽得多,很繁复,但在水下拍不成,会把人都缠紧了,后来我们就想到了一个流动的形象——‘飞天’,结合洛神设计了演员服装。”
配合《洛神水赋》剧情的环境营造也费了不少力气。最早的设计思路是在水池底部铺一层金沙,但可能会划伤演员,最后放弃;第二个方案是在水下放上断壁、珠帘之类的实景,但烟火气太重;后来才定下来《千里江山图》。
“在水下,它会有种青蓝变色、波光粼粼的感觉,再加上金色粒子,会让水下场景无限扩大,很魔幻。”陈佳认为神的动作是干净的,不想要花哨的小设计,动作大开大合,才能呈现东方审美和女性自信,因此他们首创了一个在水下平移的方法:用鱼线辅助。
“鱼线韧性好,不容易断,但比较细,容易转动,需用5根鱼线叠着拴在腰上拽着走,演员手臂上有很多细小的伤口,都是鱼线划出来的。” 何灏浩说。
演员一天内出入水200次,每次坚持50秒来完成,三次推翻创意重拍,单次素材就拍摄了30g。河南台节目屡屡爆红,早已不能用“运气”两个字来衡量。虽说这七段节目并非都像《洛神水赋》一样是原创首发,但内里的巧思和对文化的琢磨,在节目中诠释得相当到位。
《龙舟祭》因为要展现划桨中的阳刚之气、原始之美,演员是武校选的,桨是从树上砍的;《丽人行》是著名舞剧《杜甫》的节选,《唐印》则是之前就已经成名的一段古典舞,只不过根据原有剧情加入非遗傀儡戏,提线木偶,用唐朝朋克风来重新演绎和包装。
还有《兰陵王入阵曲》,播出后也成为爆款,有网友表示看哭了。“我们一共有4个唐小妹串起剧情,有一个叫唐小彩的人设,就是一个唐朝遣日使者乐官的女儿。1986年,国家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到此曲,将它带回了中国。”
陈佳说,关于这一段,她的初衷是想告诉所有人,端午是中国的,端午的文化是由我们国家向外输出的,我们有民族与文化自信。
徐娜在接受采访时说:“好的作品国人看了会有感受,会奔走相告,传统文化的表达,要和其他传播力广泛的产品一样,采用适应青年网民群体的艺术表达方式,要让人们完全自发地产生分享欲望,才是出圈的关键所在。”
流量密码打好“国风”这张牌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有人说,“河南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是数十朝古都所在之处。河南台的‘出圈’,仿佛理所当然。”
事实上,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如何“破壁”,是有流量密码的。人人都知道传统文化是一座“富矿”,但是怎么挖就变成了一件很讲究的事情,这需要谨慎的思考和大胆的执行。最重要的核心点在于,如何打好“国风”这张牌。
如果你一直关注河南台,就会发现,自2021年开年,河南台每次出圈都与传统文化有关。今年清明节,河南台的晚会主题就是“清明奇妙游”,其中《纸扇书生》舞蹈,最早在2018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创作表演,在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中也曾亮相。
节目与河南当地历史古迹的结合相当巧妙。他们把书生们请到了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登封嵩阳书院,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实景拍摄,既贴合主题,又宣传了名胜,让这段舞蹈的艺术质感和感染力都上升了一个层次。
再向前追溯,河南春晚上的《唐宫夜宴》也曾引发一轮刷屏。这台据说预算只有几百万元的春节晚会,没有太多明星客串,也没有格外华丽的舞台布景,从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斜红”,到嘴里塞满棉花的唐朝形象“神还原”,其背后秉持的“古典范”功不可没。
风靡一时的《千手观音》《俏夕阳》等现象级的古典舞蹈节目,也是一手出自河南台。它的可贵之处在于长期的坚守,终于把古典文化转化为自身特色。其中令人肃穆而震撼的,究竟是视频艺术作品,还是数千年传统文化,抑或真诚的传承态度,早已分不清了。
唯一令人记住的是,在开放创新的同时,河南保留着数千年文明的庄重与大气,让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肃穆,一种震撼。
以往,为了与年轻人产生同频共振,部分国潮产品主打趣味、好玩以获得更多关注。但在传承与创新的界限中,如果把握不好文化尺度,难免流于表面的“国潮文创”走向消费主义的狂欢。而源自河南的“中国节日”系列,则像“潮玩”中的一股清流,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种庄严之力。
不得不说,制作费用与发达地区不能相比的河南,恰恰找对了一条在不斥重金聘请大牌拼阵容之外的另一条出路。在这中间,观众看到了河南当地的特色美食、文物、武术、音乐,这些不是广告主带来的,也不是明星推广的,而是节目的巧妙融合。
记者从河南台了解到,网友们关心的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也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七夕《浪漫奇妙夜》唐小妹带着好奇探寻牛郎织女足迹,走向人间,体验人间爱情美好,旨在传达正确的中式爱情观;中秋《寻亲奇妙季》,主要演绎人们祭月相思,唐小妹幻化来到人间,帮助这些人完成团圆心愿过程的奇妙经历。
重阳节《最忆是少年》几位唐小妹将赶赴重阳夜宴,沿途中路遇仁、义、礼、智、信五位大仙,感受孝道文化的经历。最重磅的2022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正传》,将通过一系列中国节日奇妙经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和黄河文化、出彩河南的视听饕餮盛宴。
5月21日,唐宫文创与十三余联名的真丝华服,一经上线即脱销。徐娜还透露,河南广电后续将深入开发“唐宫小妹”ip,除去已经试水的盲盒、周边等产品,“我们还会尝试网剧、网络大电影,用小姐姐的不同人设贯穿剧情”。据《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显示,1990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占比超过53%,其中95后占比更是达到了30%。
传统文化 优质表达=新流量密码,这个等式的成立,离不开大众审美的回归,文化自信的崛起。“幸运的是,坚持做文化的我们,遇到了正在寻找文化的受众。”徐娜说。
懂技术也懂传播文化输出“组合拳”
回看河南广电的历史,它向来就像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老师赞誉有加,可总觉得有些“另类”。它一直就在那,也曾赶上过一两波热点,“古玩鉴定”“汉字综艺”,但往往直到热潮退去,河南台的价值才凸显出来。
20世纪初,湖南、江苏、浙江等6省广电已经完成战略定位布局。
2010年,处于第二梯队的河南台改版发轫,打出“文化立台”的口号,一方面推出或改版《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华豫之门》等文化节目,比如,《华豫之门》不靠华而不实的节目效果,而是扎扎实实地讲述古玩背后的历史。
另一方面把“老将”《梨园春》《武林风》重新包装打造,占据了差异化生态位。当多数地方电视台都在斥资追求流量时,《梨园春》自1994年开播到现在,已经坚守了27年之久。目前《武林风》和《华豫之门》也有16年了。
跟风追时髦不难,难的是长久地耕耘属于自己的特色。戏曲、武术、鉴宝、文字、成语,是河南台一直的坚守,但倘若一直闷声做事,滞后于时代步伐,影响范围只能局限于内部,无法真正获得更大的情感认同。
徐娜表示,真正为河南带来动力的,除了崭露头角的文化创新能力,还有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及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
2020年,台里实施了新的体制改革,包括更新部门管理体系、设立纪录片工作室、导演工作室等;采用项目经理制,大型活动需通过内部竞聘和招标形式决定主导权归属。“项目上线,各个工作室报方案,进行竞聘,优胜者得。导演会在组建人马方面获得相当大的主动权,这会不断激活大家的创造力。”
记者了解到,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媒体管理体系,其实并不新鲜,此前湖南台的成功经验,就是个例子。但招不在新,管用就行。在大量人力被解放、被激励之后,各种灵感的火焰就迸发出来了。据透露,接下来的七夕、重阳等项目,仍将采取面向全台导演,公开竞聘创意方案的方式组建团队。
不少网友由此感慨,河南台不懂传播,需要靠观众的“自来水”才能出圈。但深耕传统文化、坚持古典审美的河南台,恰恰在更高层面把握住了这个时代的传播规律。
回顾河南台的出圈,既有主流媒体的口碑加持,也有百万网友的二次创作与传播,形成了去中心化的裂变式传播路径。拆解开来,就是:技术为先、ip为用、艺术为体、文化为魂。
以河南春晚为例,2月10日播出当晚,就吸引了自媒体大v转发及海量网友参与,硬是把这个几乎无宣发的地方春晚送上了微博热搜。两天后,人民日报转发,河南台也紧跟着发布“唐宫disco”和#唐宫夜宴手绘大赛#,让网友深入参与到二次传播当中。
这股热度一直延续到元宵时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河南台元宵奇妙夜的迅速破圈。而河南台在进行创作时,也加入了更多技术赋能。以《唐宫夜宴》为例,唐宫少女从平面的古画中“走出来”,画中的背景也在增强现实(ar)技术的赋能下把舞台美术设计立体化,形成了“古画复活”的视觉奇观。
元宵夜晚会上,从保安吹奏贾湖骨笛仿制品引发唐女俑的复活,到唐女俑与《莲鹤方壶》中鹤的对话,每一次的转场,无论是使用蒙太奇的手法还是运用vr技术,都无缝串起了博物馆奇妙之夜这个故事情节,给观众亦真亦假的体验。
中原文旅热起来了
河南在传统文化上的出圈就像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已经被推倒,后续也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在河南文旅市场上的迭代和蝶变,也是可圈可点。
《唐宫夜宴》出圈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数据,足以说明大众的认可。在春节期间,河南共接待旅游人数3400.68万人次,旅游收入147.59亿元,比2019年春节增长5.87%。唐小妹ip形象的出圈,也带火了河南博物院。
全国各地游客慕名前来,在河南博物院门前排上400余米的长队,只为一睹《唐宫夜宴》中出现过的镇馆之宝。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河南博物院线上预约高达6.5万多人,许多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炫耀打卡晒照。
而河南博物院也早有准备,向游客推出的创新考古盲盒、古钱币巧克力等文创周边,风靡全国。目前,销售超过26万个,上新即脱销的“考古盲盒”,已于6月15日,从郑州出发出海加拿大。“此次走出国门的不单单是一款产品,而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让海外更了解中国文化。”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运营主管刘维说。
美出天际的《洛神水赋》也让公众将目光投向了河南文化古城洛阳。虽然它只是节目的创意和拍摄,和洛阳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把《洛神水赋》理解为一个ip,就和洛阳有关。而洛阳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它的传统和文化。
在普遍重视文化传统的时代,洛阳以历史、文化和美作为生产力,有着先天优势。光是世界文化遗产,洛阳就有三项共6处。去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也暗示出洛阳未来会把“文化生态”作为发展重点。
随着近年来河南的快速发展,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的中原大地,一再刷新公众的认知。
2020年以来,郑州、开封、洛阳三个城市携手启动了“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旅游带建设,“去郑州,看华夏古国”“去开封,看梦华大宋”“去洛阳,看盛世隋唐”的诚挚邀约,入围了众多年轻人传统文化旅游地的“打卡清单”。
6月初,戏剧主题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正式开城,21个剧场演绎不同时代的不同故事。每晚闭园前,328米的夯土墙壁上还会幻化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大型声光投影秀,让传统文化可亲、可感、可触。
河南省一位文化学者认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对于树立河南文化自信,促进郑州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加速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河南一直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让群众在亲眼欣赏和亲身游历中感知灿烂历史、认同核心价值。
如今,黄河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已定,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等地黄河生态廊道如诗如画,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从映照中华文明曙光的仰韶文化,到二里头夏都遗址揭开“最早的中国”神秘面纱,从老子、庄子到张仲景、杜甫等圣贤名人,文化强省之光正逐步普照中原大地。
历史长河留下的文明灿若星辰,也许正如戏剧幻城里写的那句话一样:“只有河南”。(记者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