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刀百辟 唯心不易-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光滑的纸张,锋利的剪刀。
然后,正如旁观者屏息凝神所期待的,整个世界,即将绽放于这二者的化学反应间。
此之谓“剪纸艺术”。
当然,过程里,还需要一双稳定的手,一颗奇思妙想的脑袋,一个专注的灵魂——通常,我们将各行各业里这种拥有技巧、天赋以及勤勉特质的人,称为master,大师。
记者面前坐着的,恰是一位大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若妹。
刚硬冷厉的剪刀,在她手上变得无比灵巧听话,寥寥几个动作,几个转折,一只线条活泼、栩栩如生的小猪,已然成形。“送给你吧。”周若妹笑道。
她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了,只有剪纸这个兴趣爱好始终没有放弃;毕竟,谁舍得割下生命必不可少的那个组成部分呢?
于是,“唯刀百辟 唯心不易”这八个字,自然地浮现出记者的脑海。刀锋能够切开诸多物事,大有一股开疆辟土的势头;但,与此同时,匠心坚如磐石,择定方向,不变、不退。
所以春去秋来,指尖永远翻新着,海上的传奇、年华的花样。
剪纸情缘:爱到老,剪到老
年纪上去了,可周若妹身上依然满是爽直的意态,并且,她有一副比实际年龄年轻的好嗓子,音质娇脆悦耳,吐字清晰标准——在记者好奇的询问下,她承认,“是啊,我以前是老师啊”。
她属猴,生性好动,小时候看到祖母用剪纸花样装饰祭品,就在一旁用小剪刀跟着剪。“当时看到箱子啊,桶啊,用纸糊起来,周围弄些花边什么的,就觉得,这个东西好看的,我是不是自己也试着剪一剪弄一弄呢?其实,祖母并不算我的剪纸老师,没有正儿八经地教我,但她的剪纸,给了我印象,给了我启发。而我如果剪成一幅作品,祖母会表扬我,‘小姑娘手真巧’,大人一鼓励,我更起劲,剪纸的兴趣更加被激发出来了。”
各式各样的角花、窗花、礼花,相继成为周若妹少年时期的得意之作,点缀了少年时期的梦。至上世纪70年代,她受聘当上了幼儿园教师,由于工作中时常有布置周遭环境的需求,便索性发挥所长,舒展灵性,“画好剪出来,剪好贴出来”,以独具美感的周氏剪纸作品,装饰了班级、装饰了校园、装饰了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天堂。“做幼儿园老师嘛,什么都要会一点。唱歌、跳舞、画画,还有剪纸……小朋友都蛮喜欢我的。”
2000年以后,已经退休的周若妹来到闵行颛桥,彼时,镇文体中心举办了刻纸培训班,“我会剪,但是不会刻,就报名参加了”。在不断的探索求证中,她领悟到“唯有剪、刻两手抓,才能走进新天地”,遂买了许多剪刻纸艺术的书籍再充电,又有幸得到剪纸大师杜伟秋、万洪成、林曦明等人的指点,徒手剪技艺攀上一个新高峰。
坚持艺术实践、乐意传道授业,2002年至今,周若妹几乎从未间断为大中小学生、老年大学学员、社区居民上课,使“颛桥剪纸”日益深入人心,剪纸活动走进镇区街头、广场、舞台、楼宇,走进当地千家万户。2005年起,“颛桥剪纸演艺队”大放异彩;2007年,“颛桥剪纸”被列入《闵行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颛桥剪纸一家人”在公众参与馆“秀·空间”,向全球各地的朋友们展示了中国剪纸的迷人魅力,获“秀·空间”优秀展演团队称号。
回忆颛桥情缘,周若妹只觉一切恍然如昨:“原来我还在颛溪七村的时候,七村居委会暑假里办了小朋友的学习班,然后我就开始教剪纸了。2004年,我转到颛溪五村,对五村居委会毛遂自荐,说,我会剪纸,在七村专门教过课的,五村是不是也考虑办个剪纸学习班呢?居委会一听,这主意太好了。2005年初,五村的剪纸班正式开班,一般一周上一次课,到现在都走过14个年头啦。全免费,稿样、材料、书什么的,我一手提供。去年10月份,我们做了一个颛溪五村剪纸班作品展……”说着,周若妹拿出《纸上颛溪 海派风情》的图录,兴致勃勃为记者讲解起里边收集的师生佳作来。
周老师很忙,不仅备课认真耗辰光,八方有求,更令她来不及一一应对。然而,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的她,始终不曾放下手里的剪刀,不曾停止寻找创意设计的天真激情。“实际上,歌舞、绘画、书法,我都很欢喜的,后来为了教剪纸课,加上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了,精力跟不上,就干脆把重心全都移到剪纸上,其它东西管不了啦。”她也不是不累,从清早六点开始,就坐在工作台边创作,一直到晚上9点前收工,中间还要外出授课,一天的安排,被剪纸塞得满满当当,外甥笑,“舅妈,你退休了怎么比不退休还忙”;但是,“反正儿女们都在莘庄,不需要多操心,我们老两口住在颛桥,颛桥剪纸现在又是特色项目,平常好在老先生把家务都打点好了,免了我后顾之忧,日子过得清静简单,那,就剪纸这桩事体要费心思,我总归把它做做好呀。”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术,剪纸在中国历史悠久,且对贵妇小姐与农家子弟一视同仁——不过一把剪刀、一张纸的成本,却能带来并无二致的难言乐趣。“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放下锄头上坑头,拿起剪子剪虎头”……纸上繁花竞相开,百代千秋未断绝。从“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到“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绥鸟,两两度桥人”;从“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戏之”,到“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剪纸之影见于民间祭祀、辟邪,见于吉庆场合添喜祈福,题材日渐广泛、载体日渐丰富、发展日渐多元,是故生生不息。陕西剪纸粗犷、河北剪纸艳丽、江南剪纸细巧……其中,颛桥民间剪纸艺术据说始于明初,而在阐扬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当代颛桥剪纸更尝试将中国画的章法、版画的韵味以及西方绘画的透视技巧融会贯通,注重素材拓展、时代气息,形成了既有乡土味、又不乏摩登都市情调的“颛桥品牌”,为海派剪纸再添动人华光。
因此,身为颛桥剪纸宗师级人物的周若妹,完全有理由骄傲。
文化传承:左手古典右手创新
武侠小说里,最顶尖的剑客,不会辜负掌中剑;同理,现实世界的一位剪纸大师,永不会辜负手里的剪刀。
近20年来,最长情的陪伴之一,对周若妹而言,恐怕便是“她和她的剪刀了”。
她孜孜不倦,创作了数千幅剪纸作品,除吉庆纹样、乡土记忆外,更有都市印象、创意新曲,古今两相宜。技巧上,她挥洒自如,翻手是江南剪纸曲折多姿、柔婉细腻的讲究,覆手是一笔中国山水一笔西洋布局,错杂彩色剪刻镶拼等,不拘一格,敢想敢试,兼顾典雅风味与现代气质。为使作品臻于至美,她一方面认真学习,博采众长,在真实鲜活的民间故事里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她善用缤纷的纸张提亮整体视觉效果,其颛桥细刻多彩剪纸个人风格强烈,明丽不俗。
“手法么,有剪刀剪、刻刀刻,也有不借助工具直接手撕的、有点燃细香根据纹路一点点烫出来的……总之啊,门道不少。如果你拿剪刀剪呢,记住是转纸不转剪刀哦。至于创作,得先采风的。你要跑出去留意好风景,拍照,然后把拍的照片印出来放放大,捕捉细节,提炼要素,先画剪纸稿,一边剪刻一边修改,过程比较细致琐碎……”
翻开《周若妹剪纸作品集》,这份细致琐碎的水磨工夫,真真跃然纸上。她的“江南风情系列”,尤其令观者弹眼落睛,向为人所称道。溪谷烟壁,黛瓦白墙,小桥枕河,老屋藤蔓;朦胧的晨曦,静溢的春潮,五光十色的倒影,郁郁葱葱的柳树——工笔画般精致隽永的图景,巨细无遗勾勒江南水乡的清嘉灵秀,唤醒了人们对故园最诗意、最深沉的感情。横向、纵向构图顺应物华风貌,阴刻与阳刻结合表现景深,波光粼粼、石板曲径、群鸟纷飞、绿草青青的意象,排列有序,反复出现,教人如何不相思、如何能不忆江南!
周若妹说,做“江南风情系列”的想法,很早就有了。稻垛、野花、石子路,零散的印象、熟悉的记忆、美好的传说,拼凑起来,将汇成一首吟唱不完的长歌。“记得那一回,我实地探访北桥,碰到一个老先生,跟我绘声绘色讲了放鹤路的一段传奇——很久以前,这边有户贺姓人家,与住在吴泾的方家人是好友。每天早上,贺家就把家里养的鹤放飞到吴泾去,而到了傍晚时分呢,方家又会把鹤给放回贺家。我听了这个故事后,很受触动,特意剪刻了以‘放鹤’为主题的剪纸。”
艺术创作,需要高度敏感的共情力。而周若妹的共情力、表达力,充分体现于其每一幅精美无比、惊艳世人的剪纸作品里:《黄鹤楼》气势恢宏,高楼竦峙,浪涛拍岸,确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滚滚长江天际流”的格局;长卷《孔雀东南飞》堪称剪纸界鸿篇巨制,共计16幅作品,完整叙说自“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至“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婚姻悲剧,取景考究,画面生动,情感冲突通过人物肢体语言及背景铺陈宛转流露,足见下刀者用心的程度;《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风貌小品》《闵行新貌》等一展日新月异的城市形象,和谐生活,堂皇建筑,仿佛凝固的音符附着纸身,“此地上海、魔力之都”的关键词,如是鲜明……
颛桥剪纸,凭匠心传承而走向世界。周若妹的学徒中,既有奉贤、南汇、崇明、田子坊等外区朋友,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因为剪纸,她更俨然化身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输出的一个大使,“好像是2013年1月份吧,我去美国洛杉矶参加中国华人工商大展,带了本自己徒手剪的百花集。一对华裔老夫妇看了爱不释手,兜来兜去转了无数圈,好几轮讨价还价,最后我见他们年纪大了,想想算了,报了一个非常实惠的数字,他们开开心心买走了。2018年11月,马来西亚鸡场街旁的郑和·朵云轩做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我一口气赠送了20多张作品——这些年,送出去的剪纸,可真不少呐”。
在颛桥文体中心的剪纸大观园里,但见图案背后的诚挚祈愿均配以妥帖的文字注释,以便游客了解其间深蕴的文化内涵,如猫加上蝴蝶音同“耄耋”,象征长寿;鹿加上蝙蝠即“福禄双全”,寓意吉祥……在这座集纳了难得一见的名家名作及具有海派格调的本地剪纸的“藏宝阁”内,人们或可欣赏天蓝地阔草肥,西晋陆机独爱华亭鹤唳;或可领略古刹明心教寺银杏、松竹幽幽,香火延续唐宋元明清;或可见证北桥钟楼阅尽人间沧桑,历经近现代风云变幻;或可身临老镇众安桥横跨六磊塘,粮产四乡、米市兴旺的盛景……可以说,所有展品超越了单纯景象再现的功用,让流转的时空徜徉、横陈在精镂细裁的纸面上,于是,本埠在千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民俗传统、人文景观,得到了珍贵的保留。
周若妹和颛桥地区的剪纸爱好者们,依托剪纸艺术传达对“美”的朴素悟道,如今已编了教材、出了画册,颛桥剪纸,可谓“声闻四野”“功成名就”——但,周若妹并未就此满足,她仍然有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渴求。以初心,致匠心,择一事,终一生,一座城里,总有一些人,追风逐云,恋恋难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