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文化 > 正文

让新技术唤醒老艺术-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21-11-1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随着近两年电影修复技术不断有所突破,一批科研成果快速推动中国的电影修复技术跃居世界前列,特别是2020年至2021年,完全掌握了人机交互ai上色技术,使得老电影修复日趋完美。
主笔|姜浩峰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天书奇谭》38年后再度亮相大银幕,这次是4k修复版。该片豆瓣评分高达9.2分,其修复后画质、音质之出色,令当年看过此片者大呼过瘾。此前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4k修复版再上大银幕时,也曾引起关注。

  回首近段日子,从《黄土地》《盗马贼》,到《大话西游》,4k修复版影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银幕上。一些家庭,出现了祖孙三代共同观影的现象。老人看的是青春时代的回忆,中青年人补的是未曾在大银幕看经典的缺失,孩子们看到的是一种新奇……

  另一方面,自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创“4k修复单元”之后,“4k修复”不仅走入中国的大众视野,也令机构对此热衷起来。在10月19日于苏州举行的“创新与迭代——2021致敬经典·修复电影论坛”上,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直言,从2017年国家启动电影档案数字化修复工程之后,最近两年,一些视频网站,加上华为、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也加入到电影修复工作中来。而回首2007年启动的中国的电影档案数字化修复工作,孙向辉表示,随着近两年电影修复技术不断有所突破,一批科研成果快速推动中国的电影修复技术跃居世界前列,特别是2020年至2021年,完全掌握了人机交互ai上色技术,使得老电影修复日趋完美。


今日之修复已非往日之修复



  “电影修复跟故宫里修文物是一个概念,不可能做旧,更不可能创新,而是一种精准还原,无论什么颜色,都有依据。我们的每一部影片修复,都是对一个经典的还原和保护。”这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修复项目团队负责人、中国电影资料馆制作部主任黎涛前不久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

  由王苹执导,孙道临、袁霞主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在1958年首映的时候,是一部黑白片。孙向辉披露,最早曾经做过《永不消逝的电波》2k版本的黑白修复,如今4k版本的修复,其实是搞了两个版本——一个是4k黑白修复版,完成后典藏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另一个才是着色修复版,进行公映。

  影片从黑白变彩色。这还算“修复”吗?业界确实有争论。不过,不妨看看修复团队的工作。譬如为了确定片中孙道临饰演的李侠所穿军服的颜色,修复师除了查阅大量资料以外,还跑到军事博物馆去看相关的军服文物。黑白影片中,红军改八路军时,帽子换了,而衣服没换。转彩色时,黎涛特别注意到——领徽、帽徽的地方不该是三片红,而是衣服上留下的三个印印。在转彩之初,技术人员曾将这三个地方上以红色,显然不符合历史真实,于是进行修改。

  当然,如此严谨,只是电影修复能够成功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态度。对于修复电影色彩的把控,本就是个细活。2018年,拍摄于1993年,黄蜀芹导演,巩俐、尔冬升等主演的《画魂》修复版公映的时候,上海电影技术厂调色师黄丽洁曾披露,这部影片在拍摄时,使用的胶片片种不一。这就造成了画质差距较大,有些胶片的噪点颗粒度较大。在当年公映时,这样的差距还不是特别明显,可在启动修复之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胶片的色彩变化不同,扫描成4k文件以后,一些镜头的颗粒感明显更多。上海电影技术厂找来该片原来的摄影师吕乐监督调色。在黄丽洁调色后,上技厂又调动十来位员工,逐帧修复画面瑕疵。

  这些修复本领,是从2006年开始练就的。当时,中国开始实施“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孙向辉介绍,2007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影数字基地、上海电影技术厂、西影集团、珠影集团、八一厂等单位就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电影修复团队。但总体上说,那一阶段,中国的电影修复行业处在学习、摸索之中。“当时,老一代的电影科技工作者带领我们建构工作规范,形成了修复白皮书等一系列‘手册’,也是在那一个阶段,我们组织多位青年修复师到意大利博洛尼亚观摩、学习,中国电影资料馆也先后派出两支代表团赴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参观访问。”始于1986年的博洛尼亚探轶电影节,带动了20世纪中后期的意大利老电影修复产业——当时的博洛尼亚,在电影修复技术上一时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民周刊》记者了解到, 2013年在上海电影节首映的修复版《舞台姐妹》,就是由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工作室来主导完成的。这部影片是谢晋导演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参与了《舞台姐妹》修复工作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如此说:“意大利人不了解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拍电影所用胶卷,使用怎样的风格,这一切都得从导演原始阐述里寻找,试想把《舞台姐妹》中主演谢芳的脸修成索菲亚·罗兰的效果,那就不对了。”

  在向博洛尼亚等方面学习,并参与到修复工作中后,逐渐地,中国人在技术上也有了突破。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勤老师作为项目带头人,申请了历史影音资料音频修复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7年,胶片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技术国家标准建立;2018年完成了硝酸片基安全扫描技术的国家标准制定。“2018年,我们专门开设了一个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其中着重解决胶转数扫描画面抖动问题的技术研究。”孙向辉介绍说,“2018年,我们还完成了原始单声道分离与重置5.1声道技术研发,这个技术研发后来分别用到了不同影片的修复当中。2019年,形成了自己影像修复当中的突破,完成了高帧率制作。”

  能够令老电影修复速度加快的,则是人机交互ai上色技术。孙向辉介绍,2020年至2021年,除了完成《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外,中国电影资料馆还完成了电影《上甘岭》的片段,亦即《我的祖国》歌曲那一段的修复工作。

  提及ai技术,黎涛介绍,在黑白转彩色的过程中,团队使用了“神经网络卷曲系统”,根据电影的场景做了几十个训练集。在这些训练集里,有内景、外景、人物和特殊场景等。做完训练集以后,再让电脑对之进行迭代,同时制作团队又建立了关键帧,通过关键帧来培养ai算法。提及那些内外景等的选取,黎涛称,团队考证了大量当年的影像,找了同时期的彩色影片做了几百万帧的图片,用以给ai进行训练。“在ai的训练中,使它的服装、颜色符合我们的需要。”

  张勤称,今日之4k修复已非往日之2k修复,黑白转彩之外,如今国际上已经流行起8k修复,特别是一些风光片,35毫米和70毫米、65毫米胶片,还有p4胶片的修复,基本上都走到8k了。提及音频修复,挑战亦多。“我们过去的老电影有的是无声的,音频怎么修复?怎么去配音?”张勤说,“还有过去单声道的东西怎么转成多声道,转成立体声,转成环绕声,更加需要考虑进去的,则是如今电影院的播放环境——64声道、32声道、128声道的播放环境,我们的音频修复怎样去做?”


电影的生命在于不断放映


  张勤对于音频修复的理念,其实就解释了《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什么有彩色版的修复。4k黑白修复版可以典藏,可彩色版一定更具卖点。即便当年在电影院观影,或者在电视频道上看过老版电影者,如今也希望走入新的院线,看彩色版的孙道临。

  石川说:“早在前数字时代,也就是胶片时代,已存在电影胶片保护的问题。这一领域的先驱是法国电影资料馆的馆长朗格卢瓦。他提出的很多观念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他说电影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地放映,如果电影不放映,哪怕电影资料馆的收藏再多,也会变成一个存放胶片的木乃伊墓地。”

  别看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世界各地的电影银幕多在增加,可一部电影真能被放映,并非易事。《电影之死》的作者保罗·乌塞曾经算过一笔账——每一个胶片拷贝最多能放映300-400次,中间每一个画面存在市面上的生命力只有一秒多。“从经济上来讲,电影是一个非常不合算的投入。”石川说,“乌塞的计算,实指就是——电影修复的目的何在?假如修复的电影以后不拿出来放映,修复就丧失了它最宝贵的目标。”

  即使到了数码时代,电影不断放映,也还遇到一个观众接受度的问题。知名导演侯咏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电影美学。哪怕如今的人们拿着手机拍视频、发抖音,其上90%的图像是经过修版的。至于修复的目的,侯咏个人认为,《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彩色化,本质上有商业化的成分。哪怕黑白修复本身,也会遇到去迎合商业化的情况。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穆德远举例:“我记得奥地利电影《茜茜公主》是1955年拍摄的,可我看了修复后的《茜茜公主》,感觉一些镜头的用光不是1955年的,譬如茜茜公主的一些面部,脸上的用光是重新制作的。1955年电影摄影应该都采用直射光,点光源拍摄,当年没有反射光的。由此可见,电影修复不是简单的一清理,二上色。”修复,让《茜茜公主》变得更靓丽动人。

  侯咏认为,需要公映的修复电影,“可以做得再绚一点,再接近年轻人的色彩标准一点,让年轻人再去通过彩色影像看经典影片”。

  目前看,以新技术唤醒老艺术,未尝不可。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修复单元”和苏州的“修复影展”,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主笔 姜浩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