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专栏 > 正文

清代的鸡汤布和千里醋-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19-08-0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原来人们最初发明这种古式浓汤宝,本来是为了吃素时作弊。
撰稿|孟 晖

古典文学中常出现一个非常诗意的场景,黄昏时,客船落帆,泊停水畔,旅人在船头生火造饭,杨柳湾里,炊烟袅起。那么问题就来了,此时此刻,怎么为菜肴调味呢?

  《清稗类钞》有一则《鸡汁浸布以为汤》,可以说是提供了答案:同治、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人称“潘厨子”的名厨,湘军将领杨昌濬担任浙江巡抚的时候很赏识他,潘厨子自然也很感激巡抚大人的知遇之恩。后来,杨昌濬转往西北做官,临行前,潘厨子专程前来拜见,带了几匹粗布和一些冬菇献上,这让杨昌濬有些莫名其妙:“我知道冬菇的用处,是浸过酱油的,很好。可是,粗布又能干什么用呢?”潘厨子回答:“小人并不是要献几匹布给大人。此刻带来的这几匹布,都是小人细心浸过鸡汁又晾干的。大人您带上它们,到了西北,也许会在荒僻地方歇宿,那时肯定难以找到佳肴。只要把布剪下一寸见方的小片,投到沸水里,马上就能形成一锅鸡汤啦。” 杨昌濬依照其言而行,果然效果特别好,不禁对潘厨子的慧心赞赏不已。

  我记得早就在笔记中读到过,有些贵妇人热衷去佛寺里参加佛事活动,却又嫌弃寺内纯素的肴馔难以下咽,于是不知是谁起的点子,让自家女仆事先把洁净的白布巾浸在肉汤里,然后晾干,到了作佛事那一天,把这种布巾假充餐用清洁布,混在餐具中带入寺内。及至做饭时,把它下入水锅内煮一煮,一锅肉汤就出现了,然后就可用此般肉汤烹调各种“素菜”,满足贵妇人们的矫情。原来人们最初发明这种古式浓汤宝,本来是为了吃素时作弊,所以潘厨子并非鸡汤布的发明人,但他把它转为旅行用品,是为一个聪明点子找到了正经用途。

  更有意思的是,杨昌濬一见潘厨子送香菇,马上会意,说,冬菇的用途我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来,清朝人制作旅途用酱油料,习惯的方法之一正是以香菇作为载体,其方法是把香菇在酱油中浸泡一阵,然后取出晒干,接着再泡再晒,反复多轮,末了晒干脱水,成品号称“千里酱油”。把一袋此般加工过的干香菇装在行李中,做饭时拿出一颗扔到汤锅内,在汤里洇开酱香与菇香,简单高效。此外,用虾米、海米或者胡椒以同样的程序反复浸酱油再晒干,也可以制成千里酱油,而在平民那里还有一个低配版,那就是以切碎的大头菜取代香菇、虾米,而工艺一样。甚至,可以让一团干净棉花饱浸酱油后晒干,旅途中做饭时,根据需要的分量随意扯下或大或小一球“酱油棉”,在热水内泡出酱汤,轻快方便。这种方法,和潘厨子的鸡汤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对于嗜酸之人,传统生活也发明了“千里醋”来加以满足:把去核乌梅捶碎,在酽醋内浸泡一阵,然后晒干,将这个工序重复多次。最后把乌梅碾磨成粉,再用醋调成糊,做成一个个芡实大小的小圆丸,也叫“乌梅醋”。使用时,按个人口味,用热水泡化一两粒,就能得到“速溶醋”!

  最神奇的是,清代人甚至研发出“速溶白酒”,是把馒头磨成干粉,然后慢慢向粉中滴白酒,一边滴,一边和匀。待粉变湿,便将其静置一阵,令其变干。然后向干粉中继续滴酒并拌匀,如此来回加工。旅行时带上这样一包干馒头粉,当想喝酒却买不到的时候,就将适量干粉倒入滚水中,再加澄清,据说口感与正常的烧酒没区别。

  所以,古人旅行,行李中会带上速溶汤料、速溶调料甚至速溶酒料,歇宿时只要能弄到新鲜的菜、肉,也可以做出一顿有滋味的餐饭。那速溶酱油,还带着香菇或者海米、胡椒的香味呢。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