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炸丸子-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上周朋友请我去淮海中路上的全聚德吃烤鸭,除了鸭子,他家的芥末鸭掌、黑爆肚、火燎鸭心、冰镇鸭肝、干炸丸子做得也相当地道。
爆肚是老北京的平民美食,馆子里有,街头小摊也有,京剧名家马连良就是个爆肚控,经常在演出结束后去解个馋。如果说爆肚也有味觉指标,那就四个字:细,嫩,脆,爽。做爆肚的材料有羊肚和牛肚,全聚德用的是牛肚,而且是最为爽脆的毛肚。治干净后得切成细丝待用,等客人下单后厨师才动手。厨师将毛肚丝松松地堆放在铁丝笊篱里,还不能一次投料太多。锅里的清水要足,烧滚后,放入花椒、葱姜和料酒,再将笊篱沉在锅中,保持开锅状,三上三下七八秒钟,即可捞起装盆,跟上自己调制的酱料,叫服务员赶紧端到客人面前。
爆肚的老与嫩看火候,味道好不好看酱料。全聚德的酱料里有花生酱、韭菜花、生抽、鱼露、白糖、精盐、腐乳、麻油等,跟火锅的调料差不多。
不过全聚德的厨师抱怨如今采购来的毛肚成本高,含水量又大,老字号要对得起老顾客,又不敢开高价,所以这道菜基本上就是赚个吆喝。
咯吱盒,南方人不太了解。咯吱盒又叫咯吱合、咯炸盒、饹馇饸。这是一种古老的北京特色小吃,是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诞生而出现的。想当年,船工们从山东带着酥脆的煎饼上船,一路上充当干粮,但因为大运河水气氲氤,煎饼受潮后变得皮软失脆,入口韧纠纠的,不好吃了。有船工便将煎饼卷紧后切成段,下油炸至金黄生脆,“嚼之声动十里人”,于是这种吃法就在运河上流行。船工还根据它在唇齿间的声响来命名:“咯吱盒”。
此后,大运河码头张家湾一带的酒肆饭馆将咯吱盒迷你化,以绿豆粉为主,有时也会掺些小麦粉和玉米粉,再加鸡蛋、花椒粉、盐等调成面糊,在平底锅上摊成薄饼,还软后卷起来切段,入油锅炸至金黄,刚出油锅时,表面上还有细小的油泡滋滋作响。搛一块入口,咔嚓咔嚓,又香又脆,从外表到口感,与杭州的炸响铃可有一比。这是一款价廉物美的下酒小菜。
京城老百姓将油炸咯吱盒当做点心用来招待客人,逢年过节也是必备之馔,油炸之外,也可做汤、做馅、焦熘、爆炒,有时候还会在刚出锅咯吱盒上撒上香菜梗叶和肉末、芝麻、花生碎等等,但无论何种滋味,都不失质朴本性。
在上海卖烤鸭的店里,已经很难看到干炸丸子这道老北京菜了,但是全聚德有,这就是百年老店的厚道之处。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一书中写到了炸丸子,“我想人没有不爱吃炸丸子的,尤其是小孩。我小时候,根本不懂什么五臭八珍,只知道小炸丸子最为可口。肉剁得松松细细,炸得外焦里嫩,入口即酥,不需大嚼,既不吐核,又不摘刺,蘸花椒盐吃,一口一个,实在是无上美味”。
干炸丸子是山东名馔,厨师按照四成肥、六成瘦的比例,将猪腿肉切成小丁,有点像淮扬厨师做狮子头的意思,“细切粗斩”,然后加入葱珠姜末、料酒、蛋清、海盐、酱油、面酱、水淀粉等打匀上劲。
将肉馅挤成宁波汤圆大小的小丸子,一般要在油锅里炸三次。第一次入六分热的油锅里定形后捞出,用勺子将丸子拍拍松,但不能破碎;第二次入油锅炸至八分熟,包泽金黄时捞出,不可在热油上多作沉浮。第三次将油温升至最高,复投丸子再炸十几秒钟,等颜色转为浅褐色时捞出装盆,跟上椒盐碟上桌,趁热吃。干炸丸子与咯吱盒一样,都体现了下酒菜的审美原则:菜肴不留汤汁,不沾筷头,多吃不腻,又不会产生饱腹感。(撰稿 沈嘉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