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的足迹与榴花-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这是我第二次去费孝通江村纪念馆了。这次村干部请来曾24次接待费老的“农民教授”姚富坤先生讲解,赛过听了一堂课,印象深刻。
大家知道,作为社会学家的费孝通,他的学术地位是由《江村经济》这篇论文奠定的。所谓江村,就是吴江七都庙港的开弦弓村。
当年费孝通在东吴大学学的是医科,跟鲁迅相似,突然认识到中国人“脑子有病的人比身体有病的人还多”,于是在1930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去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读研究生,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成为中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1935年12月,费孝通携新婚才三个月的妻子王同惠去广西瑶山进行社会学调查,误入瑶人设下的“虎阱”,被滚落下来的木石砸倒。费孝通因身受重伤不能站立,王同惠在返回求救途中跌落山沟遇难。第二年费孝通还乡养伤,并为出国留学做准备。这时,费孝通的姐姐费达生已在开弦弓村建起一个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也可说是中国农民最早经营的制丝企业。姐姐请弟弟小住几日并顺便做些社会调查,费孝通在开弦弓村逗留了一个多月,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当年秋天费孝通抵达英国,师从伦敦大学的布·马林诺斯基,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一下子震惊了西方社会学界,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接下来费孝通写出了《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和绅权》等一系列名著,在1981年重访开弦弓村后写出的《三访江村》,为深化农村经济改革贡献了重要思想。
自1936年《江村经济》问世后,费孝通先后26次访问江村。江村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
今天,开弦弓村的老树小路还在,一弓一箭的河道依然,民居多半保留着粉墙黛瓦的式样,屋前屋后还有隙地种些蔬菜或花果,石榴花在绿荫深处盛开。我们考察了用老屋改建的村民文化讲堂,欣赏了两位年轻人表演的提线木偶昆曲,一个投资五百万元的钢木结构市集正在建造中。最后走进一家民宿喝阿婆茶,配以青团子、黑麻糕、扁尖豆腐干、淡虾干、香瓜子、鳗鲡菜。民宿女主人周小芳说:“费老来我们家喝茶,也是这样的。”
周小芳是本村人,身为姑娘时就多次见到费老坐船在村码头停靠上岸,他不住政府招待所,喜欢在近水的周文昌家投宿。不承想后来她居然嫁到了周家,成了里里外外一把手的“家主婆”。她多次接待费老,至今还保留着费老在他家临时办公的书房布置,惟一桌一椅一柜而已。“费老每次回到村里,就喜欢住在我家,与我公公和先生都谈得来。”周小芳指着墙上的照片告诉我。
哇,墙上的信息十分丰富,除了费老重访江村的影像,还有不少大学生、研究生甚至中央农村农业部司局级干部在此作农村调查时投宿此处的留影。
村里有一条“足迹路”,就是当年费老上岸后经常走的村路。周小芳的民宿也叫“足迹”。此前的瓦房已经改建为四层楼房,设有七个房间,可供九人住宿,每人每天200元,包三餐。按照美丽庭院的要求,这里绿植遍地,花架花坛和遮阳伞都配齐了,地砖铺成的步道十分平整。新冠疫情以来,全国各地的民宿基本停摆,但“足迹”有稳定的客源,周阿姨相当笃定,被褥洗换勤快,三餐烹调入味。她先生是实验学校的美术老师,女儿在村里当会计。她也想退休,但是下一年度的大学生早早地预订了房间。
江村在,大学生就会源源不断地过来,沿着费老的足迹走进江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