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导师”上线-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阅读提示:当你早已习惯了买东西上淘宝的时候,是否也愿意为那个“行家”的几句指点买单?
记者|陈 冰
如何制定一个妙趣横生的亲子游计划?毕业后去广告公司还是互联网?孩子上学选择国际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初创公司没钱没人没资源,怎么做营销?想找高圆圆的发型师帮我打理一下发型?到底有没有得抑郁症?需不需要找心理医生?
如果你认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你是否找到“对”的人,那么你可以去“在行”试试看——当你遇到任何领域的问题或是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都可以在这里,径直找到一个可以帮助你的人,答疑解惑,出谋划策,定制服务。这款刚刚上线一年的app,致力于用分享经济的理念让每个人的知识技能各尽所能。当你早已习惯了买东西上淘宝的时候,是否也愿意为那个“行家”的几句指点买单?
转角遇到“她”
视力急剧下降,脖子又酸又痛,整个人越来越胖,却一点也不想动弹。我知道自己的身体开始亮出红灯。我想找到一位达人,能够帮助我动起来,瘦下去,元气满满地进入工作状态。
寻找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我在“在行”里选择了所在地上海,然后在生活休闲之健身营养之减肥健身的目录下看到有9位达人可供选择,其中见过人数第二多的就是王倩(48人,排名第一的是杨氏太极第六代女传人叶泳湘57人)。她的介绍是人马君线上减脂营主教练、健身辣妈,配图是一张有着迷人马甲线的曼妙身姿。我得承认自己多少有点颜控。就冲着健身辣妈四个字,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位“行家”。
进入尊龙凯时平台入口主页面,点击预约,需要填写一份超过30字的个人简介,以便行家对你有个初步了解。我对自己做了如下介绍:
两个男孩的妈妈,一家杂志社的记者,年近40,过去二十年一直保持同一体重,除了生孩子的年份。最近一年却无法控制体重不断上涨的势头,不爱运动,个人时间似乎也少得可怜。希望获得优异的建议以及切实可行、并且能够坚持下去的健身方案。
在请教问题一栏我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有针对性地饮食、减肥?希望能够控制好自己的体重和身材,能够让腹部囤积的脂肪消失,能够练出马甲线吗?真心有点不敢想象。
行家很快确认了预约,我收到要求尽快付款的短信。用支付宝支付了250元/次(约1小时)的费用之后,又收到一条短信,说是行家王倩发来了新消息,但并未显示消息内容。每一步都要通过短信提示来进行,感觉使用有点不顺畅。因为行家提出的时间不太合适,我试图在app内和她私信交流,奇怪的是最早行家提出的时间地点信息就是看不到了。所以我们很快又转战微信,敲定好见面的时间地点。
我比约定的时间提前10分钟达到。没想到行家居然是个接近1990年的辣妈。对于这个年轻人能够给我什么有效的建议,我内心充满了好奇。在王倩就职的地方我测了一下身体的基本指标,包括脂肪含量、代谢率什么的,拿着打印好的资料我们坐进了一家星巴克,会谈正式开始。
我大致介绍了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不爱吃肉,喜欢鱼虾蟹,早餐吃牛奶麦片粥、面包或者馒头,中午会比早上吃得略少,晚上会比中午吃得更少,几乎只吃一口主食,但会餐后吃水果,饮食基本上属于倒金字塔结构。一般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左右睡觉,除了上班,剩余时间都在陪孩子,貌似没有锻炼时间,而且觉得上班陪孩子太累,根本也不想锻炼。
王倩结合我的具体情况间或讲述了一些减肥的误区,并告诉我她怀孕前只有100斤,为了让肚子里的宝宝长得大一点,拼命吃啊吃,结果2013年生完孩子后,体重一度飙长到140斤。原本想去健身房健身减肥,却被3个教练围在一个小房间里逼迫买私教课。“你这么胖,老公很快就不会要你了!”“如果不买私教课调理受伤的膝盖,你今后要花更多钱去换关节。”……
被逼哭的王倩居然还是硬着没有买私教课,而是在众多健身朋友的帮助下展开锻炼。前三个月一斤体重也没有减轻,但她没有放弃,从第4个月开始,每月减少10斤,7个月后,她成功甩掉了身上的40斤肥肉,腰围从88cm减到67cm,臀围从108cm减到88cm。然后,她把爱好变成了事业——帮助更多的人合理减脂。
针对我的情况,她给出的建议是早餐要加强对蛋白质的摄取——两个蛋白,一个蛋黄或者两片火腿;戒掉餐后水果;利用送完孩子准备上班前的一个小时展开锻炼,每周四次一个小时快步走6公里。我觉得这样的改变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难,事实上从见面过后的第二天开始,我就如数照做起来。“只要找对方法,减脂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把自己虐得很凄惨——当然,坚持也是很重要的。”王倩说道。
至于我能不能做到,我想这也不是一次指导就能解决的。至少,这次见面让我觉得物有所值,最关键的是,她完全可以借机推荐我上她的减脂营,然而,并没有。想想自己当年被私教教练忽悠充值课时费,一个星期之后健身房就倒闭的悲惨经历,至今让我对各种办卡心有余悸,就冲这一点,我给了五星好评。
谁愿意为此买单?
我在前文提到,在上海的减肥健身目录下约见人数排名第一的是杨氏太极第六代女传人叶泳湘,她的自我介绍中称自己是活在现代的古人,太极、古琴、汉服都是她的最爱……配上一张出尘脱俗、飘逸灵动似小龙女站在群山之巅的大片,让人充满好奇和遐想。
而她开设的一门课程更加有意思,“「每临大事有静气」太极智慧应世事纷争”, 2小时收费1999元。看底下的学员点评,不得不感慨,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因为这些留言也是古意盎然,仙气飘飘——
终于得见叶女侠真人,当她背着古琴迎面走来的时候,一瞬间仿佛回到了魏晋年代的感觉,一同入得练功室,清纯淡雅,入于悠然之境,品茶闻香练太极,人生何其幸!三个小时的课程物超所值……
我给满分。 我自幼好武,憾无缘武道,今日与叶掌门一见,方知真武之意尚存,心怀天下而慈不显,世事洞明而俭不扬,居先而不敢为天下先,太极阴阳之妙,道家智慧之髓。更难得学贯中西,钟灵毓秀,平易近人,实乃世间奇女子。绝!
又见到这个有灵性的太极女侠已是半年之后,印象里犀利的眼神已经有些内敛,精气神依然还是那么的足。这次见面还是请女侠帮我调教静桩,站桩是基本功,也是是练气修心的法门。一个人虽然站了很久,但总有些困惑不通的地方,老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功夫就在那毫厘之间,女侠指点让人豁然开朗,收获很大。聊天也很愉快,浮躁纷乱的世界里,我们都在路上寻觅真相、踯躅前行,追求身、心、灵的愉悦。
如果不是互联网,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遇上这样的人和事。以前想认识个什么人,都得各种打听、跑会,或者换人情,现在明码标价,只要花上几百元或者几千元,就能与行业翘楚、学贯中西的大家面对面交流,让你可能豁然开朗,也可能一下子少走许多弯路,这样的钱,应该物有所值。
当然,对于这种带有严重主观评价色彩的非标产品而言,肯定不可能每个人约见的行家都让人满意。就有学员反映,纯粹因为兴趣,约了一位古玩行业的从业者,结果因为自己没有什么准备,而对方太多“行话”而听得云里雾里;而另外一位学员则约了一位美股相关的专家,但因为自己也比较懂行,所以最后觉得专家也没能提供太多建议,但是碍于人情,学员还是评了 五星。
“在行”的联合创始人杨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确实收到过个别会员的投诉,那位约见的行家向他兜售产品,让他感觉很不好。“这样的投诉只出现过一次,其他约见的会员并没有不满意行家。最后我们平台对这位会员做了退费处理。”
其实,这些问题的暴露,恰好反映出“在行”产品运作中的最大难题:如何保证“行家”的水平和资质?目前,“在行”已经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西安、武汉、宁波9个城市的服务,宣称上面有8000多名分布在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
这些行家大部分由三类人构成。一类是创始人姬十三自己以及团队的朋友(作为果壳网的创始人,姬十三积累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在行”2015年 3 月上线的时候只有 100 多名行家。后来,通过这些人又介绍了一批他们认为合适的行家入驻。而现在,大部分的行家都是通过“在行”的在线报名而来。杨璐告诉记者,他们对行家的评判有许多硬性标准,比方说一定要在话题对应的领域工作超过5年,并且还会通过第三方平台和手段去做行家的背景调查和认证。在通过预审上线之后,还要看接单情况,如果被投诉超过3次,就会被坚决下架。现在每天新申请的行家多达 500 人,不过通过率低于15%。
正如“在行”的团队会帮助专家去设计话题、包装自我,我们还是有些担忧,“在行”能用何种手段来保证行家的水准,而不是伪行家当道?毕竟,中国的诚信体系并不完善,而且专家擅长的领域从运动、金融到技术不等,隔行如隔山,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保证行家准入水平?那些所谓的硬性标准,筛选出来的似乎更多是高度同质化和有title的人,但这并不能保证 “行家”能给你一场高质量的谈话。如果伪行家再让熟人刷个单……这给“在行”提出的难题可不小,毕竟,“在行”最大的资本就是这些行家了。
即便过了行家认证这一关,“在行”目前最受质疑的还有:在这种介于传统教学,以及类似咨询的服务之间的“在行”,到底有多少人想要用?市场有多大?
杨璐说,“在行”的市场规模目前还难以计算。从创业者不计成本地奔赴北上广深见专家来看,这种为了高效解决问题的刚需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此外,随着人们对自我成长的追求、对知识消费认知的不断提升,这个市场在不断增加。
“我自己就‘在行’家解决许多问题。比方说孩子该读什么学校,该怎么养花花草草,怎么提高绘画技巧……”杨璐强调,并不是因为自己是“在行”的联合创始人才频繁使用“在行”上的专家资源,对她而言,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淘宝购物没有两样。“过去我们找人回答自己的问题,也要请人吃饭,付出经济、时间和社交的代价,现在你花几百块钱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跟你花时间、金钱、精力社交从朋友处获得建议相比,说不定还更加便宜、高效。”
杨璐并不认同媒体对于“在行”介于咨询、教育之间的定位,她认为“在行”是一个知识、技能的分享平台,以经验、技能为切口,一方面让行家的时间和经验产生价值,另一方面帮助用户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知乎等知识性问答平台无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解答方案,也不可能呈现出一种平等的交流模式。在‘在行’之前,这样一种消费知识的商业模式并不存在,你很难将它定义成某种现成的服务和商业模式,‘在行’是一种颠覆式创新。在我们之后,涌现出了上百家类似的公司。现在已经死掉了差不多一半,我们很开心有那么多公司一起来培育市场,尽管这个量级和市场我们没法估算,但我相信这是一个海量的市场。”
人人争做“斜杠青年”
“在行”创始人姬十三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随经验议价、并具有大量认知型的行业会越来越自由,他们不再受制于传统公司中的岗位和角色,并且强烈需要个人品牌的树立以及期待用其他更多的方式来实现个人价值,而成为“行家”就是途径之一。
去年12月,“在行”为相对资深、有过多次直面经历的行家中开通了远程通话功能,这也就意味着行家与用户之间突破了同城限制,可以更为广泛地为全中国的网民服务。杨璐指出,在不见面的情况下提供一场高质量的对谈,其要求要高过线下的面对面交流。因为它更加考验行家的掌控力、应变力。
当然,“在行”上最受欢迎的还是关乎生活方式的消费。比如摄影、美容健身、吃喝玩乐、形象管理……这和“在行”初期积累的行家资源有很大关系。毕竟最早一批行家本身就是热衷于互联网的创业者、从业者以及媒体人,这些人天生爱尝鲜,随着他们的带动让一大批有同好的人聚集起来,并将之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杨璐看来,美国有三分之一的自由职业者,在未来的中国,也将会有更多的人追求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在行”就是为这样的人群提供平台。在国外,有“斜杠青年”这样一个概念。“斜杠”一词来源于英文“slash”,用来形容那些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年轻人,他们通常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他们展示几个身份时可以用斜杠(slash)来区分。可以说,行家正在成为“斜杠青年”的聚集地。
他们要么有着多重身份,并有自己非常擅长的某一技能,要么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内小有成就、乐于分享,而这些行家的分享恰好为用户解决的了“读了很多书,却依旧过不好一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心理门类中见过最多用户的沈少卿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入驻行家不过大半年时间,就已经约见了200多人,他主要帮助人们解决职场发展的各类困惑。而他本人不仅是人力资源从业者,还身兼企业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辅导、心理咨询、《职业生涯探索》主编多个身份,真的是要用好多个斜杠才能介绍完啊。
运营一年“在行”的用户达到百万级注册,但每天的交易额也不过24万,而且现在是全免费阶段,即便过渡到抽佣阶段,恐怕也不足以支撑o2o线上线下联合的高平台运营成本吧?“在行”说目前不考虑盈利问题,希望这家“分享经济下的社会大学”,作为国内知识技能分享经济的先行者不会是昙花一现。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