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首页 > 封面 > 正文

从脚踏车到无人驾驶-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18-03-0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如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买汽车,一般普通家庭连做梦都不敢想。拥有私家轿车,是极少数发家致富的人们才敢做的事。即便是一些当时影响如日中天的影视明星,开上一辆奥拓或者夏利,也是一件很扎眼的事情。
记者|刘朝晖
 
天你怎么出门,是开车,还是坐地铁,或者干脆骑共享单车活络活络筋骨?如今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已是花样繁多: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网越织越密,出租车满街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汽车技术突飞猛进,上海发放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照,无人驾驶车辆开始小范围测试……如果将时间的指针拨回40年前,你的出行选择绝不像今天如此丰富。回首那些每天陪伴我们出行的车轮的变迁,正是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和理念不断变化的一大写照。那些亲身经历了代步工具变迁的人们,感触无疑是最深刻的。
 
自行车曾是出行主力军
 
  上世纪70年代末,拥有一辆自行车代步,是人们的梦想,也是幸福的象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当时结婚必备的“三大件”。改革开放之前,什么都要凭票供应,自行车也不例外。据说一个男人在结婚前没有一辆自行车,女朋友就不跟你,拥有自行车,那就意味着“路道粗”,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改革开放之后,虽然自行车市场放开了,但也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毕竟那时大部分人的工资还只有几十元,而一辆自行车的价格至少在200元左右。拥有一辆“永久”“凤凰”或是“飞鸽”牌的国产自行车,就像如今开着奔驰或者宝马私家车一样,让人倍有面子。
  “我刚来上海的时候是1985年,那时每天要从市区西北的曹杨新村的家里赶去市区东北的提篮桥上班,公交车非常拥挤,好多次身上都被挤出不少乌青块。”如今已年过七旬的宋阿姨,回忆起当年的上下班出行,仍然感慨不已。在攒够了钱之后,宋阿姨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自行车,“每天骑自行车出门,虽然累一点,但比挤公交车要轻松多了。”当时市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外,绝大多数都骑自行车或步行。“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公交线路很少,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宋阿姨说。
  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那时是都市街头每天“壮阔”的风景。这样的场面,如今只能在影像资料中才能看到。也正是这样的画面,让西方国家的人们惊叹:中国是不折不扣的“自行车王国”。
  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也开始成为中国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这是私家车走进百姓生活的序曲。在广州这样的南方城市以及不少乡村,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在上海,由于很早就实行了禁摩政策,摩托车并未普及开来,但还是有不少人尝过鲜。如今,上海的一张摩托车牌照据说已经达到了40万元的天价。
  虽然没开上摩托车,但是90年代中期参加工作的小刘,刚上班不久就为自己买了一辆带变速的自行车,“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时髦。”几乎与此同时,在上海以及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流行起一种叫“助动车”的交通工具。由于是汽油机驱动,省时省力,又是按照非机动车进行管理,助动车迅速成为了上海市民的新宠,出售各式各样燃油助动车的店铺也是随处可见。“有一种叫‘霸伏’的进口助动车,式样好看,质量也好,开起来很有摩托的感觉。”小刘回忆道。当时听说有一家效益很好的同行单位发福利,就是给每个员工都配了一辆“霸伏”,让小刘很是眼馋。
轿车走入寻常百姓家
 
  从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的“两轮”时代,迈入家庭轿车的“四轮”时代,是一次质的飞跃。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腰包逐渐鼓起来的经济能力,更是因为中国人开始在生活消费理念上的转变。
  如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买汽车,一般普通家庭连做梦都不敢想。拥有私家轿车,是极少数发家致富的人们才敢做的事。即便是一些当时影响如日中天的影视明星,开上一辆奥拓或者夏利,也是一件很扎眼的事情。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产轿车年产量始终在几千辆的水平徘徊,说有若无,说无却有。如果说,1979年国家首次宣布允许私人拥有汽车是家庭轿车的第一先声,那么80年代中期后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长春等地兴建的中外合资轿车制造厂的投产,则是汽车进入家庭的实质启动。
  在1986年11月上海第一辆“z”字私人自备车牌照代码0001号诞生前,上海私家车竟保持了30余年零的纪录。然而自1986年允许私人购买汽车后,一张“z”字牌照底价始终保持在10万余元“中国之最”的天价上,令想购车的市民望而却步。1998年6月8日,上海举办了第一场“桑塔纳私人牌照专场竞标会”,中标底价仅为2万元,购车人大喜过望,一时间蜂拥而至。此后牌照竞标会连接不断,1999年一年内拍出私家车牌照7000余张,也就是说,上海在此一年之中售出的私家车,超过了过去申城50年私家车数之总和。知名汽车行业记者颜光明当时撰文:“私人汽车市场的轻微一笑,燃起了冬天里的一把‘火’。”
  当家用电器充分普及以后,生活消费必然会指向住房和轿车。90年代末的一次调查表明,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的市民存款总额、人均储蓄、人均收入,均初步具备了购买私家车的经济实力。2001年的春天,一款名为“赛欧”的轿车问世,首次打出了“10万元家轿”的旗号,引爆了中国家庭购买轿车的热潮。此后,一大批各式各样的家用轿车开始在中国出现。那一年,也被汽车业界称为“中国家庭轿车元年”。
  从轿车进入家庭的历史翻篇开始启动,只用了十年不到的时间,中国的汽车年产销量就超越了美国,爬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并保持至今。从一线城市到广大乡村,拥有一辆甚至更多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仅需几万元,就能把汽车开回家,汽车再也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一个“自行车大国”到“汽车大国”的路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有车一族”。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载客汽车保有量达1.85亿辆,其中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和微型载客汽车(私家车)达1.7亿辆,占载客汽车的91.89%。全国有53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24个城市超200万辆,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苏州、深圳、郑州7个城市更是超300万辆。虽然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因为车辆数量猛增带来的交通压力而采取限购限行措施,但不能否认的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感受到,汽车进入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有意思的是,当中国家庭已经进行汽车时代之后,自行车又开始回潮了。如今在各大城市盛行的共享单车,成为了城市出行的新风景。而这种回潮,更多是得益于我国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和共享理念的进步,让这些共享单车得以大展拳脚,让中国也因此再度成为“单车王国”。在用手机app扫码骑车的时候,你是否还能想起曾经拥有的那辆自行车如今早已不知所踪的身影呢?
  互联网技术和共享理念的发展,同样催生了共享汽车,也就是分时租赁的诞生。如果是短途出行,人们用手机app操作就可以开上一辆汽车。共享汽车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省钱,而且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减少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的一个行业。
 
公交出租旧貌换新颜
 
  你是否脑海里还有这样的画面——一辆公交车即将进站,售票员将一面小红旗伸出窗外,并不断用旗杆敲打着车厢,提醒着路边的行人和骑车人。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公共交通的典型场景。与私家车出行一样,中国的城市公共交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驾驶员旁边有“大鼓包”的普通车,到“高档”的空调车;从“巨龙车”、柴油车、无轨电车到新能源车;从售票员喊“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到推行无人售票……人们眼里的公交车也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车辆技术的进步不断升级换代。
  老一辈人也许仍对上海街头曾经的“巨龙”公交车记忆深刻。为了满足城市公交快速发展的需求,这种铰接式车厢的公交车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巨龙”式车厢的好处就是载客量大,但是舒适度就不谈了,座椅不多还都是冷冰冰的铁椅,车厢铰接处的“香蕉椅”是一大特色。“我每次站在‘香蕉椅’边上,总是很紧张,生怕会从边角可以看见地面的夹缝里掉下去。”张先生回忆道,“车辆一转弯或颠簸,这里总是晃来晃去。”
  与“巨龙”车“相映成辉”的,是车顶有两根“大辫子”的无轨电车。那时,上海街头的电车线路在空中排得像蜘蛛网一样,驾驶员一个不小心,电车“辫子”就可能脱落,只好停车和售票员下去一起费力地复位。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交车的面孔也在不断更新。慢慢地,“巨龙”车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造型更加新颖的城市公交。1996年7月,当上海第一辆空调公交车出现在46路公交线上,吸引了市民争相体验。如今,空调早已经是公交车的必备。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服务世博的公交车出现了纯电动车型,而现在,采用新能源的公交车已经成为申城公交的生力军。如今,上海每年滚动制定公交车更新计划,确保每年更新的车辆中,节能和新能源车辆超过60%。在全市17000余辆公交车上,还全部加装了车载dvr监控系统,有效保障了行车安全。除了常规公交车,上海还发展了中运量公交,很快,首条快速公交系统(brt)和松江有轨电车示范线也将出现在上海人的公交出行生活中。
  在公交车发展的同时,轨道交通也正在成为人们日常公交出行的重要选择。1993年,上海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是继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如今,上海已经拥有了17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达600多公里。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达到了43座,其中开通地铁运营的城市有29座,总里程已经超过3500公里,涉及线路134条、车站2672座。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出租汽车的面孔也经历了几代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街头,普通市民所谓的出租车,就是被称为“乌龟壳”的三轮小摩托,有点像现在非法载客的残疾三轮车。当时也出现过少量的“拉达”和“上海牌”出租车,但绝非寻常人可以享受。进入90年代,奥拓、夏利和桑塔纳出租车出现在上海街头,尤其是红色的夏利出租车,由于起步价是10.8元,要比桑塔纳便宜,很受市民欢迎。再后来,桑塔纳出租车几乎完全取代了破旧的夏利,在申城一统江山。90年代初期到中期,除了普桑称老大外,很多好车都“屈就”成了出租车,走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比如尼桑公爵,老皇冠等。21世纪初期,上海出租车行业尝试引入高端品牌和车型:2000年底的大众帕萨特车型和2004年的奔驰车型,一开始红极一时,之后却也因为运营情况并不理想相继退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出租车的车型、舒适度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为改善城市交通提高城市形象,又推出了两款出租车型,分别是别克君越混动版和大众途安。2014年,英伦出租车也驶上了上海街头,成为人们竞相乘坐的对象。
  不能不提的,是网约车的出现。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让网络约车成为了可能。滴滴、快的、uber等一大批网络约租车平台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人们乘坐出租车的习惯,也使得出租车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接走你的就是无人驾驶出租车。
  走过4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让人们真正搭上了幸福快车,车轮上天翻地覆的巨变,就是见证。
 
精彩图文
网络订阅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