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 “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阅读提示: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民更高标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经济发展就必须从单纯追求总量扩张,转变为向高质量发展。
记者|刘朝晖
2018年的全国两会,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如何实现经济目标是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极大贡献,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压舱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也站在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全面深化改革之年,中国的经济会如何变革才能走得更高更远,不仅是中国人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年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和业内专家都表示,在十九大召开之后的首次全国两会上,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如何落实备受瞩目。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高速发展的指向是数量或规模,往往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目标,回答的是‘快不快’;高质量发展则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会有的目标,强调质量和效益,回答的是‘好不好’。”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委员指出。
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民更高标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经济发展就必须从单纯追求总量扩张,转变为向高质量发展。
高速增长相对目标单一,而高质量发展的考量内容更为宽泛。“这需要全社会建立起新的坐标系和政绩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委员表示。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做的是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不能只靠gdp挂帅。质量型发展不是不要gdp,要的是高质量、高效率、没水分、可持续的经济增速。
回首2017年,“中国交出了一份很提气的经济年报,经济总量突破82万亿元,几乎相当于全世界gdp排名第五至第十——也就是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巴西、加拿大等六国的总和。6.9%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可圈可点。”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2日的发布会上介绍说。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为6.5%左右。这一预期目标,既低于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6.9%的实际增长速度,也低于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7.1%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速主动调低,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衰退,恰恰相反,经济增长调整是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留足空间,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自信,能够长计远虑地下大力气谋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认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我国更加注重就业、物价、居民收入和环境改善等效益指标,同时更加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委员指出,要完成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中国经济需要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三个转型,最根本路径在于深化改革,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增强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如果仍然想着过去的粗放型高速发展,将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最后是总爆发。因此,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努力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为了谋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从2015年年底起,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补”。其中,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内一些产业经过长期盲目扩张,过剩产能曾越积越大,其中包括钢铁、煤炭、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和高物耗的产业。落后产能的大量存在使供应过剩愈演愈烈,结果往往是各厂家大打价格战,并出现普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先进产能在逼仄的市场环境中难以生存,遑论发展。中央政府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强力推进钢铁、煤炭、焦炭、水泥等领域的去产能,迄今成效显著。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五年来,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基础上,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大去产能力度,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予以支持,用于分流职工安置。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安置分流职工110多万人。”
各级政府下大力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系列有力举措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激发了全社会创造活力,从而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大空间、为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兴产能,提高供给体系和质量,才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
着力加强实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重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成为经济竞争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们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振兴实体经济,向实体经济发力、聚力,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反复强调,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强实体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的战略思想和工作安排。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只能和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同时,实体经济自身结构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的矛盾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主要反映在实体经济上,需要把发展高水平的实体经济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主题,抓住未来几年的历史关键期,实现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突破。
做强实体经济,要看质量,要讲创新,要靠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明确将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之下,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等正在提升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面对新形势,中国将积极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智能产业,充分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高端制造”的跨越。
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绕不开的话题。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出资人监管权责清单。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试点,赋予更多自主权。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瘦身健体,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实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今年,国企改革将进入“深水区”。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国资委有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记者会上介绍,实业是中央企业也是国有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去年,从中央企业统计看,整个盈利里面,工业类企业也就是实业这一块达到了18.7%的增长率,占整个盈利总量61.7%,所以突出主业、突出实业是2017年的特点。去年,全国的国有企业营业收入达到了50万亿元,利润达到了2.9万亿元,比上一年分别增长了14.7%和23.5%。其中,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是26.4万亿元,实现利润达到了1.42万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3.3%和15.2%。这都是这五年来最好的一年。
肖亚庆介绍,去年,中央企业带头完成去产能任务,钢铁、煤炭的去产能率先完成任务。从压缩管理层级、提质增效看,中央企业也做了很多努力,去年中央企业减少法人户数是8390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处置“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达1200户,仅这两项就节约成本和减少亏损1634亿元,为整个效益提升作出了贡献。在这同时,重组的效应也进一步显现。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中央企业加大了重组的力度,这五年先后完成了19组36家企业的重组,效果逐步显现,从物理组合就是两家重组,到发生很多化学反应,出现了很好的效果。
肖亚庆表示,按照中央要求,国资委开展了“十项改革试点”,目前在18家中央企业集团、39户子企业做试点。除了央企的战略重组,国资委还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努力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石化、航天、军工领域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央企混改的重点领域。发改委此前曾表示,前两批试点央企中,国防军工领域较多,有7家企业。石油、天然气领域混改试点将于第三批试点中统筹推进。
十八大以来,央企重组稳步推进。尽管一些央企通过重组壮大了,但放到全球化视野和以长远眼光去看,央企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非常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根本的目的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就要加快形成一批在国际资源配置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从而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肖亚庆说。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激荡人心。一年后,瑞士达沃斯。中国向世界传递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坚定声音:“中国将继续推动全面对外开放,大幅放开市场准入。”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幅放宽外资进入金融业的比例限制……党的十九大以来不断释放的信号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提出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区域开放、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的工作加大开放,既要扩大国内开放,也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李克强总理此次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到,未来要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并提到许多具体细节,这是对十九大报告关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贯彻落实,充分体现中国政府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信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2018年工作建议中涉及对外开放的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特别是关于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等领域开放,放宽金融业开放范围,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下调部分商品关税,早日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和加快亚太自贸区、东亚共同体建设等内容令人眼前一亮。
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有利于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产业升级和贸易平衡,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尽管出现复苏迹象,但前景仍不明朗、基础仍不牢固,部分主要国家经济仍时有较大波动,泡沫化的风险仍然存在,加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愈演愈烈,世界经济仍然急需稳定器。这个时候中国强调坚持开放、扩大需求,有多重积极意义。
中国将在2018年举办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500亿美元,出境游客将超过5亿人次,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推动贸易便利化,对世界经济发展都是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