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封面 > 正文

回答1998-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18-07-2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1000期,2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已经无法深切地感受到,身在1999世纪之交,历史感、未来感在周遭的发酵,唯有挑一个慢悠悠的下午翻一翻过往的《新民周刊》,才能些许体会千禧年到来前夕,国家对改革开放创新的决心,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激动和向往。 在这千期之交,让我们再一次回答1998的初心与1999的定格——既讴歌,也追问,永不放弃。这是我们的使命。

社长、主编|刘 琳

 
1998年底,当我接到新民周刊录取通知时,我还不知道人生已就此揭开了最深刻的篇章。
  我有理由相信,那场笔试后的最终面试,我的成绩应该是在所有录取者中垫底的,尽管从来没人告诉过我这点。
  那天的面试官只有两位:刚刚卸任新民晚报总编辑的丁法章和时任上海记协主席的丁锡满。面对坐在对面沙发上的两位大名鼎鼎的报人,我的紧张可想而知。之前自认为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时我是另一家新锐报社刚刚兴起的用整版聚焦一件时事的“焦点新闻”的编辑,入行已经7年,自觉要是聊当下新闻还是能说出一套套的,另外,我虽然不是新闻专业毕业,但好歹也翻过几本“新闻理论”,对深度报道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实践。
  可怎么也没料到,丁法章老师二话没说抛出一个考题:初唐四杰,知道吧?能背一首代表作吗?我一下懵圈了,“初唐四杰”都有谁啊?!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是那篇叫什么来着的诗里的……我顿时满头大汗,瞥见一旁的丁锡满老师笑眯眯的,心想,完了,这叫“皮笑肉不笑”。
  那时,社会学系毕业的我把自己的“特长”归入“社会新闻”……不过,这道面试题也太诡异,似乎也不应该是考“文化记者”的吧?直到很后来才知道,和我一起参加这场创刊招募面试并最终录取的三四位其实那会儿几乎都已成名成家,比如作家胡展奋、沈嘉禄——没想到我们做同事那么久,直到他们从周刊退休。据说,当年对他们的“面试”也就是拉了会儿家常。
  现在想起来,从那场面试之后,每周出刊的“周周考”再也没有过这样富有“诗意”的轻松。

从来就都是“他”,而不是“她”




  仿佛,1999年的运势里就应该包含着一本新闻杂志的诞生,因为这是承上启下见证未来的一年,这一整年都将被用来完成人类史上一个新千年、一个新世纪的交接与跨越,它需要一个以深度报道为己任的媒体,立足一个卓越的城市,来捕捉它、描述它、记录它。
  在1998年底制作了a、b、c三期试刊号后,我们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工作原则已经明晰,《新民周刊》在20世纪最后一年的第一个周一,开始了走向21世纪的“每周一之旅”——1999年1月4日周一,“她”诞生了!
  在“创刊号”的扉页,发刊词如此记录这个特别的新年——
  此刻,1999年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千年的脚步声也隐然在耳畔回响。
  窗外,今年即将完工的上海延安路高架工地上,一长列8吨土方车的引擎正发出阵阵铿锵有力的轰鸣。
  北京,正在修整中的世界最大广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已经早早地来到天安门城楼前,等待着五星红旗在新年第一缕晨光中的升起。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17岁的中国体操运动员桑兰应邀与纽约市市长一起按下电钮,作为纽约象征的“大苹果”水晶灯球缓缓降落。
  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随着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在空中轻轻划出一道圆弧,逝世百周年的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的名作《蓝色的多瑙河》那迷人的旋律又徐徐响起……
  20世纪最后一个新年来到了。
  中国新闻业的一个新生儿,早已躁动于中国最大的报业集团母腹中的《新民周刊》,在新世纪倒计时的“读秒”声中降生了!
  ……
  有意思的是,编辑部里这群上海大男人们竟然把这本杂志称为“她”,他们继续写道——
  挟新世纪春风来到您身边的《新民周刊》,会带给您什么新的感觉?在全国8000多种期刊中……
  她是一份主要面向城市读者的综合性新闻周刊;
  她以社会、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
  她以深度报道、背景报道、图片报道见长;
  她讲求观点的权威性、信息的及时性、内容的真实性、形式的可看性;
  她比较精致、比较实在、比较新颖、比较开放,具有较强的海派风格……
  《新民周刊》站在传媒巨人的肩膀上,她由拥有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两家报纸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创办,与整个集团实现人才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她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顺应上海报业改革的需要,填补了上海新闻杂志的空白。她立足上海,面向全国……
  20年太久,以至于我差点忘了所谓的“她”的最初模样,前两天搬出所有999期杂志,从头开始翻看:最初的两三年,版式是从当时流行的都市报“浓眉大眼”变化而来,选题是清一式的男性偏好,从国内监督、国际战争、牛熊股市、我想要一辆汽车、买哪块地皮房产不吃亏,一直到足球与性,以及“连篇累牍”的上海顶级模特“内幕”,那时杂志上各式各样的美女比后来的任何时期都多……从一开始,这本杂志的基因就是充满男性荷尔蒙的,从来就都是“他”,而不是“她”。
  想起最初的两三年,我的同事们几乎都是男性,这群媒体精英主要来自新民晚报、文汇报的骨干编辑、记者,还有一些来自集团外其他媒体的成熟人才,因此创刊那会儿时常听见集团上下把周刊称为“人才高地”。彭正勇、裘正义、郦国义、雍和、陆幸生、丁曦林、冯学峰、金仲伟、杨继桢、何斌、徐平、王震坤、潘文龙……从1998年开始,当我和这批满怀理想、才华横溢的才子们共事,成为他们的同事、朋友,职业生涯才真正变得风云际会,精彩纷呈。
  他们是因为只有把“他”称为“她”才能表达心中对新刊的激情和深爱么?
  翻着一页一页旧杂志,共同战斗的画面一帧一帧地从模糊慢慢变得清晰起来,无数个瞬间在闪回。哭泣过,宿醉过,开怀大笑过,怒骂嬉笑过,有几个通宵达旦的加班是这样地令人难忘,有几个采访过的人物终成一辈子的好朋友,往事并未如烟,而成了最深沉的当下。
  参与创刊的“老人”们最无法忘怀的一幕是,当数万册新刊直送废纸厂时,雍和大师当场失声痛哭。他们说,“20年过去了,依然历历在目”。
  创刊精英后来大都成了上海新闻界大咖,或是转战南北“新闻江湖”,他们大多一直死磕时政“硬新闻”,叱咤一时,一同见证和参与中国新闻行业的盛与变,以及逆境中的不断前行。
  “她比较精致、比较实在、比较新颖、比较开放,具有较强的海派风格”,发刊词里的五个“比较”,透着上海人骨子里的务实,我们一直在努力,但从不把话说得太满。
  后来加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相当部分是出了校园直接来到周刊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再也不像第一批几乎全是上海人。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与周刊一起成长,与这座城市命运与共。无论如何,20年,所有的周刊人,情怀一样、理想一样、爱上海一样。
  是的,在这连续不断的1000期里,我们也曾犹豫过,最近的一次是前任周刊社长、现任的新民晚报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国顺再一次拨准龙头。
  消沉从不属于我们,我们总是很容易地被新闻点燃。

既要讴歌,也要追问,永不放弃

  “此刻,您翻阅着这一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创刊号,卷首的一幅幅照片记录着一百年来人类的坎坷历程、中华民族的艰难岁月,而您在新年明丽的阳光下翻阅周刊的一情一景,也同样地会被摄入史册,尽管只是沧海之一粟。”

  如今看来,记录100年的“20世纪新闻备忘”只用了4页,实在可惜。因为初创时所有的采编和美术设计都来自报纸,大家都没有办过杂志,一切都是摸索着开始。确实,这一整年的版式似乎还带着浓重的报纸气息,但是,敏锐的新闻嗅觉献给1999年的选题是如此精彩又预示未来。



  按着时间顺序来罗列一下我们报道过的1999年——
  龙应台、谭盾、张艺谋、王元化、丁绍光——独家专访全球华文世界著名人士:听大家说“不”;
  一群农民流离失所,他们在呐喊:还我家园!还我耕地!
  太湖排污者的最后日子:“零点”前的疯狂
  南德、巨人、三株、太阳神、飞龙不复昔日风光:巨头身陷沼泽,原因何在;
  萨达姆,好一个政坛“不倒翁”;
  欧元粉末登场,囤美元还是兑欧元;
  北京再次申办奥运之后;
  谁举了牌子不兑现,查一查抗洪救灾捐赠;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工程探秘;
  200个上海男人体验“伟哥”;
  美英空袭伊拉克;
  三个经济学教授眼中的改革开放20年;
  上海:谁在拿高薪;
  请忘了我是画家陈逸飞;
  中国告诉世界:1999年人民币保持币值稳定;
  申花:哪个想挪窝?
  本刊记者发自南极的专讯:“雪龙”科考队员再次登陆南极;
  网友:安能辨我是雌雄;
  城市目击:48小时反扒亲历;
  人体影展:前卫?黄色?
  谁入驻中国第一高楼:金茂大厦迎来第一批住户;
  十年举报,内情知多少;
  专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维护公正,取信于民;
  中国唯一一个公开自己姓名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年仅18岁,输血得感染,我得了艾滋病;
  电脑巨头赶集中国;
  “长江教授”年津贴十万,上海首批14人确定;
  1999:中国政府上网年;
  战地记者火线传真:南联盟,不惧炮火;
  “新概念作文”挑战“应试作文”;
  机关算尽太聪明——一个局级干部受贿案庭审纪实;
  4.15虹桥机场韩国货机坠落空难大救援;
  困难的旅行,成功的访问:朱镕基谈笑美利坚;
  北约炮火中回来的上海人;
  根宝,置之死地而后生——辞职风波的前前后后;
  中国发射宇宙飞船进入倒计时;

  人潮一路追随、尖叫、推挤、围攻:小燕子风靡台湾岛;


  彩电价格大战内幕:99彩电“王位”大战透析;
  又一民营巨轮迷航搁浅,爱多:胡志标退位;
  5月8日,中国人记住这一天:5月悲歌伴灵回;
  雍和专访何厚铧:参选澳门特首记;
  股指盼高1800:当历史新高出现时;
  专访自传出版前的郎平:什么时候最动人;
  铿锵玫瑰女足神话,孙雯成长全纪录;
  谁让我是董事长:秦怡访谈录;
  与“法轮功”斗法: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专辑;
  200亿元“蛋糕”引发疯狂战争:手机大战一触即发;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罩不住“台独”;
  普京:俄罗斯下届总统?
  “蟋蟀”王国探秘行:虫经济拉动一个亿?
  500强离我们有多远?
  72小时浪迹网涯:本刊记者和12名测试者“小黑屋”关三天,在网路上“讨生活”;
  浦东国际机场模拟运行,浦西延中高架华灯初放;中华第一楼玉柱擎天,地铁二号线金龙过江;
  共和国金禧:世纪大阅兵探秘;
  我想有辆车:经济型轿车何时驶入市民家庭;上海不能再以自行车王国为荣了;
  国企改革:怎么进?怎么退?
  18小时“净赚”1130亿港元,“超人”李嘉诚再创奇迹;
  牟其中对“二进宫”早有预料,“中国首富”牟其中其人其事;
  wto中国“入世”理由,一波三折的13年;
  “进补20年”:中国保健食品反思录;
  住房制度综改方案新出台:房改,几多实惠到眼前?
  中国信息产业:谁是大英雄;
  回家:本刊记者现场全景报道澳门回归;
  百年人物、百年发明、百年时尚:精彩100年。
  翻阅着1999年的52期杂志,恍惚间竟以为大历史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这大概是“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所带来的幻觉。
  可圈可点之处太多了。
  著名相声演员牛群是个摄影爱好者,他在周刊上开了一个专栏“牛眼看家”,当今的一线文艺明星几乎都在这里留下了别处看不到的身影和故事——巩俐:看上去很美;道不明的陈道明;一人千面赵本山;崔永元:歪瓜往往很甜;冯小刚徐帆:即使“甲方乙方”也要“不见不散”;张国立:好脾气也有“没脾气”的时候;想念葛优;姜昆何时再露面;水均益不“水”;陈强陈佩斯父子老爷车;听孙悦妹妹一句话;对面的毛宁看过来……
  周汉民、沙叶新是固定的专栏作者;澳门回归前夕,杨澜作为特约作者发表了一篇专访《走马上任何厚铧》。
  1000期,2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已经无法深切地感受到,身在1999世纪之交,历史感、未来感在周遭的发酵,唯有挑一个慢悠悠的下午翻一翻过往的《新民周刊》,才能些许体会千禧年到来前夕,国家对改革开放创新的决心,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激动和向往。

  发刊词中有这样一句:“这便是历史,不断创造、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人类历史,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我们用紧接着的948期杂志,一次次重量级报道上海城市建设的巨变以及各种高质量发展,一次次猛烈追踪长江沿岸环保问题;我们调查假公益假慈善、调查毒奶粉、调查留守儿童、调查消失的巨鹿路888号;我们报道科学家、医生、律师……所有值得书写的国家栋梁。我们确信,当年按照我们杂志指点买进房子的读者们发达了;我们祝福,曾经登上过杂志的丽人们岁月静好,红颜如初;对我们曾经在大牛市里采访过的股民,还是一句老话: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20年后的今天,作为一本新闻杂志,《新民周刊》还是这座卓越城市的唯一,我们背靠的集团还是中国最大,只是改名为“上海报业集团”,我们的母报《新民晚报》依然是这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标志之一。


  在这千期之交,我们列举这样一些封面回答1998的初心,1999的定格——跨越苏州河;上海地铁的风花雪月;舌尖上的上海;中共诞生地:历史选择了上海;滨江45公里漫步;一带一路的上海机遇;卓越城市的细节;教育的真谛不是补课;本帮菜为什么这么甜;快递的未来要多快;与总书记共商国是;海派文化与城市精神;最具情怀的95后;杭州保姆放火案再调查:保姆何以成社会痛点;创新中国的ai时代;强军始终聚焦备战打仗;阿拉申花;新时代上海四重奏;三万亿,新起点;暖的雪;改革开放40年物语;浦东的诗与远方;长三角城市群超越想象;上海制造再出发;40年中国科技跑步:卡脖子,怎么破……
  互联网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新民周刊》的读者早就不再限于纸媒,2600万粉丝在新媒体平台与我们一起走进新时代。
  当年的发刊词是这样结尾的——
  面对即将过去的20世纪,人类该有怎样的“临别赠言”?本世纪三位杰出人物曾有过这样三句格言:“我有一个梦”(马丁·路德·金)、“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永不放弃”(温斯顿·丘吉尔)。在这儿,我们将它们记录下来,赠送给各位读者朋友。也许,我们可以将其视为20世纪人对21世纪人的赠言——
  我有一个梦
  热爱生命
  永不放弃
  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幻,我们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既要讴歌,也要追问,永不放弃。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