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准时代节拍的别样红城-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飞机缓缓降落,空中俯瞰,绿意盎然的丘陵之间,公路连接着崭新的城镇——这里,是遵义。仅仅是刚刚过去的国庆七天长假期间,就有将近5万人和记者一样看到了这生机勃勃的景色。还有12万人搭乘高铁到达遵义,全市共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要知道,遵义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也才不过200余万。
过去,“遵义”是一个停留在记忆中的概念,她是一座红楼代表的红色圣地,她是西南地区的一座山城,她是茅台酒的故乡……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眼中,“遵义”的形象变得立体:她是西南腹地活跃的经济重镇,是黔川渝结合部交通枢纽,是休闲旅游的“种草”目的地,是生态宜居的梦中小城。
这些年,遵义因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表现亮眼,令原本并不熟悉西南的人们刮目相看。
2017年贵州省gdp总量突破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高于全国水平3.3个百分点。遵义市以12%的增长速度位居全国100强城市首位。
旅游去遵义,喝遵义酒、品遵义茶、创业投资去遵义……无论在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大城市,还是西南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成都、重庆,“遵义”无疑都是坊间热词。
强劲的发展势头,也为遵义人带来更大的勇气和底气。今年6月,遵义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遵义市委关于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决定》,就此,遵义提出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新目标。
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龙长春认为:“作出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决定,既是推动遵义在黔川渝结合部形成引领地位的重大战略,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主抓手。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遵义时作出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重要指示,强调‘要给大家讲好,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总书记对遵义这片红色热土的深情厚望,也是对革命老区的殷殷嘱托,我们必须感恩于怀、铭记于心。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就是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遵义的红色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使之成为新时代前进的不竭动力。”
如果你现在去遵义,可以看到已经成熟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也可以看到正在建设中的新城、新区,一座活力十足的西南新兴城市,已经初具规模,展现出自己别样的风采。
什么是遵义的活力之源?遵义自古文化开放、民众心态积极进取,通过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积累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如今,遵义与国家的发展节拍共振。遵义强化自身在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交通资源上的优势,再借力国家扶贫攻坚、上海对口扶贫协作的机遇,使得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再次提速。
现在,一座冉冉升起的西南新兴城市,初露光芒。
热潮涌动,“中心城市”初现规模
3月山城早春,结束了一个冬季的细雨氤氲,生命的萌发显得急不可待。阳光蒸腾着湿气,山中,桃花、梨花的花蕾,正在等待来自南方的第一股暖流。
揭国良,就是在这样的季节,就任自己公司位于遵义市的新子公司总经理职位的。回想起来,揭国良与遵义太有缘分。
2008年还是浙江大学学生时,揭国良参加学校活动来到遵义市湄潭县。抗战期间,浙江大学曾西迁湄潭办学7年,为了感恩湄潭,浙江大学与湄潭县经常举办交流活动。湄潭是国内最大的连片茶叶产区,生产最优质的遵义茶,而湄潭茶产业的基础,就是由浙大西迁期间浙大农学院的专家们打下的。
学习茶学专业的揭国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健士星生物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以茶叶和其他中国草本植物为原料,研发和生产茶叶、草本植物产品,是联合利华的战略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合作伙伴。
没想到,揭国良与遵义的缘分会在十年后延续。去年年末,揭国良的公司与遵义漕河泾科创绿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建立“茶溶天下”公司,在遵义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
“我还记得十年前第一次去遵义,从杭州坐飞机到重庆,住一晚,第二天乘汽车,开4个多小时才到湄潭县。”如今每个月都要往返遵义和上海的揭国良对交通的改善体会颇深。他现在只需要在上海搭乘直飞遵义的航班,如果要去湄潭县,机场到湄潭县只要半小时。
不可同日而语的,还有遵义这座城市对于投资者、创业者的吸引力。揭国良说,每次往返沪遵,必须提前购买机票,买晚了机票就没了。飞机上,商务人士颇多,有时候揭国良与邻座聊起来,常常碰到去遵义投资、创业、寻找市场机会的人。
说起自己的公司为何会选择遵义建设研发和生产基地,揭国良道出了“行业秘密”。
“第一个原因是,遵义处于西南腹地,周边的四川、重庆、湖南、云南都是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次,遵义处于西南交通枢纽,为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保障;最后,遵义连接着重庆、成都等西南重要城市,公司看好西南市场巨大的潜力,而遵义是开发西南市场、立足西南市场最佳的选择。”
揭国良说,过去他在公司位于黄山的基地工作,出去参加展会、市场拓展,一般走到长三角,西南地区很少去。有了遵义这个基地,公司接下去会大力开拓西南市场,这也是母公司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环。
涌动的投资和创业热潮,给遵义这座小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由于新兴产业比较少,遵义当地人才外流严重,而现在,年轻人对回到家乡开创事业,越来越有信心。揭国良最近就在招聘高端人才,他看中了一名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食品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位年轻的遵义人,对扎根家乡的这家新兴企业,表示出很大的兴趣。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企业、管理经验、资源和人才,逐渐汇聚到西部——揭国良的故事,正在遵义这个大舞台上密集上演。
“你想想看,遵义相对于重庆、成都的位置和功能,与苏州之于上海,是不是很像?”一位在遵义工作的上海企业家这样问记者。企业家的话,道破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含义——遵义,正在成为西部内陆开放的高地。
经济发力,踏上国家发展节拍
今年6月,遵义提出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新目标,这个新目标是遵义面向未来的一次主动出击,表现出一座城市谋求发展的决心和勇气。
提出这个目标,遵义有底气也有能力实现。自古,遵义就是西南的“内陆码头”,无论川盐入黔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遵义都是重要的驿站枢纽。因为很早就是商业城市,遵义文化开放、民众心态积极。经过红色文化洗礼的遵义,保持着自己精神上的积极进取,一直是西南地区一个独特的存在。2017年,遵义市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经济总量100强城市第82位,在西部30个非省会同类城市中排第5位。
所谓中心城市,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引领、辐射、集散、制衡等基本功能的城市,是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和集散地,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城镇体系格局,使“中心城市”成为城市群中的“领头羊”。
“中心城市”就要有“中心城市”的样子。按照顶层设计,遵义将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教育科创中心” 、“医疗康养中心” 、“世界酱香白酒产业基地” 、“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 “全国著名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实现“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的目标。
过去,遵义中心城区是沿湘江河两岸建设的一座小城,十年前中心城区人口不过几十万人。遵义市现有人口约800万,其中由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南部新区构成的中心城区,人口超200万。作为中心城市,必然要以吸引产业和吸引人才为目标,城市规模必将扩大,面向未来,遵义市明确提出按中心城区500万人口大城市规划建设城市。中心城区之外,遵义还会联动周边县城同质化发展,最终形成大遵义城市圈。
遵义的全新发展热潮,与中国的发展大势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龙头。如今,让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赶上来,是国家发展的总体策略。从1988年邓小平提出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到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再到“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对西部发展的重视,让遵义这样具有先天优势的城市,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22年前,中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组织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欠发达地区。2013年,国务院明确上海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遵义市,至今5年间,上海与遵义之间建立了特色鲜明的扶贫协作模式,遵义也紧抓这次历史机遇,将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规划与扶贫攻坚工作有机地结合自来。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时说:要把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课题,大胆探索新路。在科技创新上,西部地区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东部地区要舍得拿出真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技术支持西部地区。
在遵义,上面这段话正是沪遵两地扶贫协作实践的内容。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遵义茶被当做礼物送给几十位来自全球最具影响力跨国公司的企业家们,当了解到这份特别的礼物来自上海市帮扶的遵义时,企业家们对市长的深意深表赞叹。
通过扶贫协作,上海临港集团、绿地集团、光明集团等大型企业,以多种灵活的方式将东部地区的经济资源引向遵义,帮助遵义提升城市能级、吸引优秀人才。同时,上海卫生系统、教育系统派出了大量的专家资源,帮助遵义提升城市的社会服务能力。
城市开放,踏上交通发展节拍
“要致富先修路”是一句老话,但却真实地影响着每一座城市。
这些年,遵义交通条件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遵义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1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且在不断加密中;遵义新舟机场航班不仅通往全国各大城市,还开通了好几条海外航线;去年,茅台机场通航,使遵义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双机场城市。
即便已经实现双机场,由于游客数量井喷,遵义的民航运输能力甚至有些“供不应求”。遵义新舟机场规划建设时,预期5年内实现年旅客运输量30万人次,但实际上,仅仅一年时间,机场就突破了30万人次的运输量,目前,遵义新舟机场年运输旅客已经超过150万人次。
如果说民航交通改善最大的好处是带来大量游客,那么高速公路的建设,则让山货有了出山的通道,直接打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脉络。
遵义地处丘陵地带,部分区域山高沟深,过去从市区到各县,只能走盘旋于山间的两车道公路。一旦遇到车辆事故,或者极端天气,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深山里堵上半天时间,恐怕是每一个当地人都有的经历。路不通,产品就没办法外销,产业就没办法发展,人的流动和信息的流动,也受限于此。
按照过去的公路交通条件,从遵义市到县城,最短时间也要两三个小时,比较远的县,则要走上大半天。2015年底,遵义市实现县县通高速,从此,崎岖山路变成记忆。规划中,从县城到乡镇的公路网,也将全面改造,有了路,乡村振兴才有了依托。
如果要说交通上的短板,之前,铁路运输能力应该说是遵义的交通短板。中国的高铁建设举世瞩目,截至今年,“四纵四横”的中国高速网络已全部完成,目前中国高铁总运营里程是2.5万公里,占世界总运营里程60%以上;中国在线高速动车组数量为3000组,占世界动车组50%以上。
高铁带动着区域发展提速,然而,处于西南腹地的遵义,在铁路建设上却略显尴尬。遵义只有一条老旧的川黔铁路,还是上世纪中叶三线建设时期的成果。铁路不发达,直接影响了遵义与周边城市的交流,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到遵义旅游的游客中,一千多公里外沿海城市的游客,多过离遵义只有几百公里距离的周边省市游客。
不过,铁路短板在今年年初终于补上。2018年1月25日,渝贵铁路开通,遵义进入高铁时代。开通后,遵义至贵阳、重庆从4-7小时缩减到1小时左右,遵义至成都从12小时缩减到4个半小时。
遵义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随着高铁时代到来,遵义这个“西南出海大通道重要咽喉”的区位优势正在集聚显现。
踏上交通大发展的节拍,现在的遵义,因其在交通路网上的枢纽作用,也开始在经济上显示出区域中心的价值。
绿水青山,踏上生态经济节拍
每年7月,记者认识的一对重庆退休夫妻,雷打不动地开始了他们的“候鸟生活”。他们收拾好日常生活用品,“搬家”到200多公里外的遵义市娄山关景区附近,住进农家小院。从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火炉重庆,来到白天20多摄氏度、晚上还要盖棉被的娄山关,对于老两口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夫妻俩每年在娄山关一住就是3个月,房租只需要三五千元,等重庆暑气减退,他们才回去。娄山关避暑经济,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在“民宿”这个词传到娄山关之前很久,就已经有周边省市的客人如候鸟般到这里避暑。
每年,到娄山关避暑、吸氧的客人多达80万人次,比本地居民多得多,不少老人带着第三代到山里度过暑假,十分惬意。
遵义生态优势突出,是长江上游重要绿色屏障,截至今年8月31日,遵义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2%,说遵义人“不知雾霾长什么样”一点也不夸张;遵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9%。
好山好水,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孕育了优质的农副产品。从遵义茶到习水麻羊,从辣椒到天麻,遵义不负自古就有的“黔北粮仓”称号,在消费者普遍对食品品质要求提高的今天,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干净、高品质的农副产品。
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发展后起步的西部,如何避免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一直是中国高层关注的命题。
今年4月,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特别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谋划传统产业之外、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发展时,遵义充分考虑了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揭国良所在的这一类企业,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和其他草本植物资源,在当地研发和生产高品质的产品销往海内外。这样的企业在遵义当地政府看来,就是一类既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产业。
据介绍,2018年4月,一个生产食用菌的项目也落地在了漕河泾遵义科创绿洲园区。光明(食品)集团旗下公司——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从事食用菌生产的重要企业,这家公司与园区合资共建“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将现代化的食用菌产业带到遵义。
康养产业、旅游产业、新医药、大数据、新能源……这些环境友好的新兴产业,受到了遵义的欢迎,也是“中心城市”规划中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
随着一架架航班起降、一列列高铁抵达、一个个项目落地、一家家企业诞生,遵义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频繁曝光,让这座城市的形象愈加鲜明——一座经济活跃、生态宜居、文明精致的梦中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