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计划”的隐喻-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阅读提示:让一个谨小慎微的庸人去执行一个胆大包天的天才计划,这才是德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作者|倪乐雄
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韬光养晦和施展“均势外交”,成功地阻止了被打残的法国与东面俄国结成军事同盟,避免了德国陷于两面夹击的战略危境。志大才疏的威廉二世继位后撤换俾斯麦,一改韬光养晦而与诸强争霸世界,恼怒了英国,并促成法俄两国摒弃前嫌、结成军事同盟,德国不得不考虑东西两面作战问题。1891年,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开始设计两面作战计划,史称“施里芬计划”,其核心思想是在六个星期左右迅速击败法国,然后运用发达的铁路网将德军主力迅速东移击败俄国。
在东线,施里芬计划在东普鲁士只部署了一个集团军,以企在开战初与俄军周旋,尽量迟滞对方进攻,等待西线主力赶到,即使开战初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境内也无妨。
在西线,他在左翼面对法军主力的边境上,只部署极少量牵制性兵力,并实施诱敌深入。德军主力则集中于右翼进行穿越比利时的大迂回作战,直接打击在法德边境的法军主力背部。为保障足够兵力“让右翼末梢袖拂海峡”,施里芬决定打迂回作战,一开始,便从左翼抽出2个军投入右翼进攻。他在1913年临终前一再嘱咐:“切莫削弱我的右翼”。
施里芬去世后,德皇任命谨小慎微的小毛奇为总参谋长,在小毛奇看来,“施里芬计划”过于冒险,法德边境和对俄东线过于单薄的兵力让他寝食难安,他将施里芬左翼9个师增加到23个师,将右翼68个师减少到53个师,左右翼兵力配备比由1:7改为1:3。完全违背了施里芬“切莫削弱我的右翼”的嘱咐。
1914年大战爆发,小毛奇先是从右翼主力抽出2个军加强左翼的法德边境,原先的诱敌深入变成把法军顶回去,导致后来边境法军回援巴黎方向组成第6集团军,给大迂回的德军主力致命一击。其次是俄国没等动员完毕就提前攻入东普鲁士,惊慌中小毛奇再从西线右翼主力抽调2个军驰援东线,未及抵达,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的第8集团军已在坦能堡会战中击败俄军,导致这两个军既没赶上东线之战,又无法加入决定性的西线迂回作战。
由于德军西线右翼被削弱,原定“袖拂海峡”的前锋第1集团军因兵力稀薄达不到战场所需密度,无法到达海岸线把巴黎包抄进去,直接把德军第一集团军右侧翼暴露给巴黎的法军。与此同时,德军第1集团军与相邻的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很大缺口。巴黎方面仓促拼凑的法军第6集团军果断向德军侧翼迅猛出击,而英国远征军插入两个德军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德军第1集团军反处于被围歼态势,被迫后撤,德军西线大迂回作战被中止,这就是著名的马恩河会战,它导致整个西线陷入长达四年的僵持。
历史不能在现实中假设,但可在逻辑世界里假设,从而成为未来类似情形下的行动指南。如果施里芬亲自来实施自己的作战计划,西线大迂回作战就增加了6个军,足以弥补巴黎到海峡之间50英里的空缺,以及第一、第二集团军之间的缺口,也足以维持大迂回作战的强大攻击力。小毛奇所担心的地方恰恰是施里芬天才的匠心独运之处,诚如巴巴拉·塔奇曼所言:“让一个谨小慎微的庸人去执行一个胆大包天的天才计划,这才是德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施里芬计划”破产似乎是人类各种完美社会设计失败的一个隐喻。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