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革: “博爱”之树常青-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阅读提示:“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这是中山先生对博爱精神很好的注解,也是民革党员时刻牢记于心的要义。
记者|王 煜
随着飞扬的铁锹,一棵棵树苗被种下,预示着“博爱”精神的传承。2017年3月12日,既是植树节,也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2周年纪念日。上海民革党员来到他们认养的金山廊下郊野公园“博爱林”,既动手植树,也入心思考“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的主题。
在新形势下,上海民革如何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民革事业不断前进贡献力量?就这些问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董波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专访。
党派履职领域的“满天星斗”
《新民周刊》:近年来,上海民革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履行参政党职能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的成绩?
董波:“三农”、祖国统一和社会法制是民革参政议政的重点工作领域,特别在社会法制领域,近年来上海民革作了不少的探索。
首先是人才储备。2009年,民革将从事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专业人员,从事法学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部分政治素质好、有代表性的律师从业人员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在民主党派中,我们在司法领域的党员是比较多的,现任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就曾经是大法官。截至2015年年底,民革党员在省市级法院、检察院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有数十人,在司法厅、司法局工作的有21人,还有3000多名律师党员。
这几年,我们在组织发展中注意吸收社会法制领域的党员,上海民革目前律师党员就有300余名。
《新民周刊》:上海民革在社会法制领域的具体贡献有哪些?
董波:在上海市政协全会上,我们提出的《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上海法治政府建设》,对上海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起到了及时、有效的推动作用,荣获市政协优秀提案特别奖。上海民革与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上海市律协等单位合作共建平台,每年都开展法制课题研究。其中关于法律大数据的研究,为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服务是参政党发挥作用的一种途径。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社会建设的推动,需要社会基层治理的实践,需要法治理念的教化、行为习惯的养成。应和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自治等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比如,我们在上海14个区建立18家民革法律服务工作站,开展了社法讲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活动,连续三年在国家宪法日在上海标志性地点开展“博爱·牵手”大型普法宣传和义务法律咨询活动;党员律师走进社区,与浦东新区塘桥街道23个居委会对接签约,把法律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此外,还有参与基层议事、基层行政监督、村民案例说法教育等。市委主委高小玫提出在法律服务工作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把法律服务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或典型案例整理成社情民意或提案,积极向相关部门建言,同时时刻不忘促进社会法制意识的培育,推进基层矛盾的化解。
《新民周刊》:您刚才提到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这方面上海民革在全国都是标杆,为什么我们能做得这么好?
董波:确实,这一块的工作,我们连续五年获得民革中央、市政协、中共市委统战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在民革中央、市政协排名第一。这五年,民革市委共挖掘和整理各类社情民意信息8600余篇,采用并反映2600余篇,其中17篇得到中央领导批示,80篇得到上海市领导批示。比如,2014年,民革党员、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葛剑雄提出的《关于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两点建议》就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被评为民革中央省级组织参政议政成果一等奖。
除了社情民意,我们还特别注重牢牢关注中共上海市委市府的重点工作,在党外人士座谈会、政协常委会上建言,在“科创中心补短板”专题会上提出的“建立第三方共创平台”的建议,得到市领导肯定。围绕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民革党员提出的《关于自贸区进出口货物商标保护的建议》被全国政协评为“2014-2015年度优秀信息”。
在机制保障上,也有不少举措。我们注重激发新党员、青年党员的积极性,要求新党员在一年内要写一到两篇社情民意信息,部分优秀信息经民革市委表彰后被作为案例予以推广。民革市委领导走访社情民意信息积极分子党员所在工作单位,让该单位了解他们在党派的履职作为。我们还鼓励基层创新工作方式,比如,浦东民革探索成立参政议政工作室,以中医“望闻问切”方式开展参政议政工作成效显著,成为民革中央社情民意信息直报点。通过这些方式,现在上海民革的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可谓是“满天星斗”,熠熠生辉。
《新民周刊》:上海民革如何履行民主监督职能?
董波:2016年,民革市委按照中共上海市委统一部署,组织力量对杨浦区和宝山区的“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两区中共区委区府的大力支持,他们主动邀请我们到现场调研,并且进行暗访。民革党员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和依法行政等监督意见。通过这样的民主监督,我们理解了“五违四必”整治的意义,并且增强了参政党意识。
在实践中,上海民革党员体会到: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下的民主监督,民主党派和执政党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监督者和被监督者是融洽的互动,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对两个区“五违四必”整治的监督,是党派民主监督工作的一个新探索,目前我们也在组织力量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希望在理论上给予这项工作新的支撑。除此之外,上海民革今年还将在食品安全、贵州脱贫攻坚等工作上开展民主监督。
对大陆依依不舍的“民革同学”
《新民周刊》: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方面,近年来民革上海市委有什么新的举措?
董波:祖统是民革的特色工作领域,有着传统优势。我们注重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按照民革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的要求,随着台情的变化,祖统工作更加注重基层、突出青年、强化拓展。近年来,我们对台工作的“四个转移”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向青年转移”。
上海民革搭建了不少两岸青年合作、对话、创新的平台。除持续多年举办在沪台生“中华文化寻根”夏令营外,我们还探索了两岸青年创业、台生赴大陆实习等合作交流活动,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中山论坛。
《新民周刊》:台湾青年来上海交流,有怎样的收获?
董波:2016年,我们邀请10位台湾大学生到5家上海民革党员创办或担任负责人的企业进行暑期实习。这些来自台北大学、淡江大学等学校的学生,之前基本都没来过大陆,两个月的实习过去后,他们都体会到了过去想象不到的“大陆的好”。
实习生杨婷茹在西郊协和颐养院担任院长助理一职,两个月和老人们相处下来,她觉得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且充实,过得非常有意义。
实习生叶又睿说,两个月的实习,他体验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陆年轻人的号召力,更透过孵化器深入了解大陆创业的环境。他很羡慕大陆互联网的发展带给创业团队的发展空间以及带给大陆人民的生活便利,这让他感受到大陆满满的创业能量。
在实习工作之余,我们还为台湾学生安排了各类参观访问活动,他们参观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四行仓库、创业园区,走访了崇明岛,还到南京拜谒中山陵。台湾同学告诉我们,在大陆的两个月,带着三分感性、七分理性,游览了山山水水、人文古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亲近了人心,这是他们难忘的人生经历。
实习结束时,有一名女生直接留在实习单位就业,而另一名男生表示毕业后就来大陆发展。这群大学生对上海、对大陆依依不舍,他们自发建立的微信群,群名就叫“民革同学”。
《新民周刊》:祖统工作的其他亮点还有什么?
董波:我们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为契机,举办“小物大器——2016年沪台青年文创设计大赛”,吸引沪台两地艺术设计类院校师生及两岸青年设计师参与。比赛以孙中山的真实藏品为素材,通过参赛者的创意设计,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创作品100余件,其中有贴近人们生活的书架、灯盏、便条贴,还有具有纪念意义的马克杯、行李带等。这些创作以小见大、以物言志,将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融入小小的器物,通过青年们的创造,我们可以将中山精神握在手中、带在身上、刻进心里。
我们还两次赴台录影,做台湾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工作,聆听他们对抗战岁月的回忆,并收集相关文献和文物。
在涉台参政议政方面,我们以各种形式加强党员的培训和组织、发动,党员们的参与热情和效果都有所提升。比如嘉定民革党员提出的《关于有条件地为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湾同胞核发ic卡式台胞证的建议》,被国台办采纳并正式实施。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山精神
《新民周刊》:上海民革已经有60多年历史了,如何让现在的党员牢记民革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
董波:上海民革有着丰富的政治和历史资源。我们注重汲取多党合作历程中的传统力量,围绕继承和发扬民革的优良传统,开展传统教育活动。
比如,每年孙中山先生诞辰和逝世纪念日,我们都会前往孙中山先生故居瞻仰;近年结合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暨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5周年举办纪念座谈会;在纪念民革上海市委会成立60周年、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和诞辰150周年之际,举办纪念大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型图片展、书画金石展、文艺专场演出等具有影响力的活动。
在纪念两次淞沪抗战、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还助推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四行仓库等抗战纪念场馆的建设;举办“老兵不死”影像展,组织抗战珍贵影像基层巡回展映活动;发动各级组织开展“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重走抗战路”等活动,共有46个区级和直属组织约1500人次参加。这些传统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提升了民革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深刻的体验是要走出去才能获得的。乐西公路是抗日战争中兴建的著名战略公路,全程525公里,所经之处,地势险峻、气候恶劣。据不完全统计,公路修筑过程中牺牲的人数超过四千。这条公路的主持修建者,正是民革上海市委第二任主委赵祖康,徐以枋、郭增望等上海民革前辈亦曾亲身参与。去年,在民革上海市委的主持下,“抗战乐西公路旧址” 纪念碑在四川汉源县皇木镇的山岭上树立,成为上海民革组织开展传统教育的基地。纪念碑由上海民革党员罗小平设计,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题写碑名,我写了碑文。碑体由两块巨石组成,上刻镐头,巨石旁是一个残破的巨大石磙,寄托着我们对当年作出巨大牺牲的彝汉民工、以及为建造这条公路贡献心力的民革前辈的深情怀念。
那天,上海民革区级组织新老主委,一起来到公路最险峻的蓑衣岭时,寒风裹挟着雨雪,冰冷刺骨。有人感慨:“我们‘全副武装’还冷成这样,当年那些衣衫褴褛的民工们怎么熬得过去!”一位区委的新主委跟我说:以后可以组织新党员来,这种教育是坐在会议室里绝对体会不到的。
《新民周刊》: 孙中山特别崇尚博爱精神,上海民革的“博爱”系列活动,经常见诸媒体报端,可否作些具体介绍?
董波:“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这是中山先生对博爱精神很好的注解,也是民革党员时刻牢记于心的要义。
在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博爱”口号下,上海民革形成了一系列公益品牌。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博爱图书,十年百馆”活动。
2011年,上海民革的一位青年党员在去中西部的贫困地区探访时,发现那里的不少希望小学的图书馆只是个“空壳子”,书架上有的只是灰尘,藏书寥寥无几。回到上海后,他发动身边的青年党员一起为孩子们捐书,活动得到民革市委青工委的支持,最终由民革市委主委高小玫定名为“博爱图书,十年百馆”,计划用十年的时间,为贫困地区一百所学校的图书馆捐赠书籍。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搜集到的书要先做筛选,留下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接下来要一本本整理、分类、打包,工作量是很大的,这些都是民革党员义务在做。书籍募集到了之后,在运到捐赠地之前要有个堆场,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这也让我们费了不少脑筋。
尽管有很多困难,我们还是一年年坚持了下来,不仅发动了民革党员积极贡献,还吸引了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支持。目前,我们已为50多所学校的图书馆捐赠了总数超过5万册的书籍,覆盖云南、贵州、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新疆、重庆、广西、安徽等多个省区,在云南更是覆盖了八州八市。
我也到其中的一些学校去过,那里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见到书籍后的兴奋神情,让我久久难忘,也让我们感到做这件事的意义。
2016年4月,活动得到爱心企业协鑫阳光慈善基金会承诺十年捐资千万的帮助,以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支持,“十年百馆”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