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正骨传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阅读提示:新中国成立之初,石家兄弟即毅然把祖传三代的石氏伤科的秘籍——包括所有的方剂与医技——完整地献给了国家。这成为石氏伤科后来实现巨大跨越关键的第一步。
记者|金 姬
作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骨伤流派之一,传承近一个半世纪的上海石氏伤科在现代医学的大潮中巍然屹立、稳步发展、传人遍天下。这一海派中医能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主要源于它的根基深厚、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百姓称赞。
从“石记镖局”到独步杏林
石氏伤科缘起今江苏省无锡市前州镇石家宕一武林世家。清道光年间,石氏有一名蓝田、字兰亭的,在无锡城内开了一家镖局,行走于太湖与山东之间。习武之人大都有一些伤科经验,石蓝田就用家传独门秘方和整骨之术为同僚治伤,久而久之积累了一套疗伤整骨的独特经验。
大约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沿海轮船航运的发展,运河的商贸运输功能日趋式微,加上热武器使用日益广泛,旧式保镖业也日渐凋衰。石蓝田便解散了镖局,举家东迁,定居于上海,在城东黄浦江边的鸿升码头新新街,置下了四间平房,开设了以伤骨科为主的诊所悬壶济世。他熔传统武术正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开创石氏骨伤学派。
石氏伤科奠基于石蓝田之子石晓山,他也自幼熟习拳棒,至晚年仍对接骨入骱纯熟而敏捷。设诊所之外,他还参加学术组织“中华医学研究所”,担任评议员,在该所附设医院担任伤科主任,平日好与同辈谈论学术经验,对各科的理论和治疗都有一定认识,尤其推崇明朝医生薛己所体现的“十三科一理贯之”学术思想。所谓“十三科”,是古代医学分科的总称。石晓山认为骨伤科大夫应该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兼收并蓄中医内外各科精华,融会贯通于伤科诊疗。这一治学思想沿袭至今。
石晓山有三个儿子,长子石颂平精通医道及武艺,并从外科医师李瑞林处获得秘方,创制了以后广泛应用的消散膏,但因肺疾中年病逝。次子石筱山曾就读于中国最早的中医学校——神州医学校。季子石幼山就读于丁甘人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由于长子亡故,石晓山就让石筱山、石幼山相继辍学,帮他襄理医务,1929年起共设诊所,至1933年诊所由老城区的新新街迁至当时法租界连云路。
到了第三代,发展出“外伤内治、气血并重”的石氏伤科已名震沪上,成为当时“江南八大伤科”之翘楚。
说起石氏伤科第三代的精妙医术,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1934年5月,46岁的南派武生盖叫天在上海大舞台演《狮子楼》中的武松,从离地两丈多高的楼窗跳出去追西门庆时突发情况而在空中一闪身,落地时只听右腿咔嚓一声。盖叫天硬撑到这一幕完全落下时,便一头栽倒在地。可戏还要继续,于是打电话请来石筱山救急。
经手法触摸(当时尚无手提式x光机),石筱山即判断是“胫骨骨折”,仅在短短几分钟里便完成了紧急处理:一是将断骨整复,二是顺势将筋脉理顺,消减肿胀,三是以小夹板暂时固定。盖叫天随即回到舞台继续表演。事后,这惊心动魄的内幕不胫而走,盖叫天的艺德和石筱山的医术令人肃然起敬。
到了1940年代,上海滩的每个三轮车夫都知道石氏伤科诊所在哪儿。诊所几乎每天都要接诊三四百人,其中还有不少是特意从外地赶来,半夜就在门口排队的。
从江湖到象牙塔
根据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的统计,上海在解放初期至“文革”前期存在的中医流派共有54家,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科、针灸科、推拿科等科目。在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的形势下,不少名震—时的中医流派都因没有出色的传承人而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像石氏伤科这样拥有良好传承脉络并能维持至今而依然兴旺的中医流派屈指可数。
事实上,石氏伤科这个民间医术不仅传承下来,还跳出一门一户、一家一派的狭隘范围,直接跨入中国主流医学界与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以石氏伤科为基础、石氏伤科传人为核心骨干发展起来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新中国成立之初,石家兄弟即毅然把祖传三代的石氏伤科的秘籍——包括所有的方剂与医技——完整地献给了国家。这成为石氏伤科后来实现巨大跨越关键的第一步。
而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石氏伤科的珍视与扶持,无疑是迈出了关键的第二步——1954年,上海市成立第一家中医院,即请石筱山任骨伤科主任;1956年,上海市成立第一家中医学院,又请石筱山、石幼山兼任教职,在附属医院开展诊疗教学,编写《伤科》讲义,并在学术团体担任职务,系统整理石氏伤科学术经验,奠定了石氏伤科的学术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石氏伤科第三代也破除了传统中医子承父业的家庭传承,开了带外姓徒弟的先河。仅石筱山就在解放前带了十余个徒弟,这也为日后石氏伤科的传承奠定了基础。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不仅有石家人——石纯农(颂平子)、石仰山(筱山子)、石凤珍(筱山女)、石印玉(幼山子)、石鉴玉(幼山子)、石凤霞(幼山女)、沈蕴新(幼山媳)、石蕴华(第三代堂侄)。还有外姓人——石筱山收的高徒梁劲予、杨锦章、诸方受、罗济平、沈德骅、蒋立人;石幼山的高足有陈国昌、奚鸿昌;由中医学院组织结对的学生有陈谟京、诸福度、曲克服、陆品兰、施杞、施超。
与第三代以口头之约带徒不同,从第四代开始,石氏伤科要建立师承关系,还要去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人事局等地做备案,并签订至少三年以上的师徒合同,目的在于以“硬性”的方式保护中医流派。
石氏伤科第五代学术传承人之一、师承石印玉教授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研究所所长詹红生对《新民周刊》表示,由于突破了师傅带徒弟的限制而是以现代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则更众。21世纪以来,第六代、第七代传人正在成长,遍及江、浙、闽、粤、甘、疆、豫、鲁、京等地及港澳台地区,就连大洋彼岸也有石氏伤科的弟子。据不完全统计,石氏伤科的传人如今已达数千人。
取长补短 融会贯通
难能可贵的是,石氏伤科从第三代开始就接受x光等现代技术的发展,石筱山就在1950年代临床诊治过程中运用x光为患者诊治疾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没有太多的中医和西医的界线,它们是物理学和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先进的设备、技术大家都可以用,应该为人类所共享。”詹红生说,“华佗也用手术刀,你说他是中医还是西医?”
在过去没有x光医疗手段的情况下,石氏伤科大都是靠比摸来判断病情,“摸”其实也对应着古代中医学“望闻问切”中的“切”字。因为人体组织的常与变在手感方面是有明显差异的,通过“手摸心会”的仔细触摸比对,对照患处和正常处查出病因及病变,准确度可以达到80%左右。
除了x光、ct检查,磁共振等检查手段也愈来愈普及,这样就可能免去万分之一的风险:“假设有个病人颈椎里面有肿瘤,而仅靠手摸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此时如果医生贸然给病人做整骨手法,轻则瘫痪重则丧命。”詹红生举例说,这个时候磁共振就派上了大用场。
不过,骨性结构和极少一部分软组织可以用这些设备检查,但筋的损伤和经络里面气血瘀堵等情况目前还是查不出来的。因此,石氏伤科认为手法是伤科医生的基本功,是诊断和治疗损伤的一种重要方法,即使在目前影像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詹红生还强调,“今天的手法医学研究,首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临床检测技术发现和排除手法治疗的禁忌症,进而区分出手法治疗的非最佳适应症,然后针对手法治疗的适应症,进行定位、定向的精准治疗和调整,如此以来手法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就会大幅度提高。此外,我们还有针灸、中药、导引练功和手术治疗。事实上,现在曙光医院的石氏伤科也有一支技术精良的手术医生队伍。我们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拟订充分体现个性特点的一体化全程式的诊疗方案”。
百花齐放 各有所长
从第四代传人开始,石氏伤科也开始“细分发展”。石仰山、石纯农、石印玉、施杞、诸方受等在当代发展中各有贡献。
石氏伤科起初以外用膏药闻名,至第三代对于伤科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强调整体理伤,注重兼邪;气血兼顾,尤重痰湿;分部用药,佐以引经;辨证施治,顾护胃气。由于三色敷药主药的紫荆皮颜色偏紫色,黄荆子的颜色偏淡黄色的,再加上其他祛风、活血、通络等一些药物深褐色,所以取名石氏伤科三色敷药。而第四代传人之一石仰山领衔与药厂合作,把祖传伤药膏三色敷药制成巴布剂——复方紫荆消伤膏上市,惠及了更多百姓大众。经历百年的石氏伤科三色敷药仍然保留着传统配方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另一位第四代传人石印玉,1980年代创建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坚持“传承和发展石氏伤科学术精华、培养和造就中医骨伤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和以“临床为基础、科研为导向、教学为根本”的工作方针,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和中医学的特色,确立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损”的主攻方向,围绕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颈椎病、腰腿痛、老年骨骼肌减少症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技术方面都有创新。
詹红生说,石印玉教授之所以确立“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损”的主攻方向,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前来石氏伤科就诊的病人病情也有所变化。“例如,以前的孩子喜欢爬树,不小心就可能小腿骨折,现在孩子都不爬树了。以前冬天一早出门,遇见路上结冰,一滑一撑,腕部骨折的,现在这种都很少了。”简而言之,从前创伤性的疾病(摔倒、骨折、脱位、急性伤筋)较多,而现在则是慢性劳损性的疾病(颈椎病、腰腿痛、骨关节病等)居多;以往骨伤的病人多为体力劳动者,由劳动损伤,而如今患者以老年人和白领为主。
“我们现在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发生了好多的毛病,仅仅靠我骨伤科医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为此,从医34年的詹红生组织了一个“筋骨健康”俱乐部,并建立了名为“泰生世界”的微信公众号,倡导“四‘以’相和”的慢病防治理念——以塑造正确的饮食起居习惯为先导、以手法针灸理疗施于外、以饮食药物调治达于内、以合适的自我导引练功贯穿于始终。2017年1月,他把这些养生经验、防病治病宜忌和具体做法集结成册,出版名为《泰生疗法——四“以”相和保健康》的10万字科普著作,方便病友传阅。
不遗余力促传承
在互联网时代,石氏伤科加紧了传承的脚步。
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之一石印玉2010年倡导成立“石氏伤科学术联谊会”,利用互联网加强海内外石氏伤科传人的联系,促进石氏伤科与其他骨伤科同道的交流,每两年还举行一次线下的集中交流。
在2016年4月召开的第四届石氏伤科联谊会上,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石氏伤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设立了首批九个二级工作站,包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市闸北中心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扬州市中医院、无锡市中医院、台湾桃园市明江中医诊所、香港骨科中医院。这标志着石氏伤科流派将系统完整地向海内外推广,造福更多百姓。
与此同时,作为石氏伤科中流砥柱的第五代传人也在探索新的育人模式。“近几年大家非常关注互联网教育,我们也在中医药大学的统一部署下开始尝试做‘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詹红生介绍说,“慕课”就是10-15分钟的微课程视频,2016年12月推出,学生可以通过中医药大学校内网观看学习。而“翻转课堂”则是学生看完视频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备课上台讲解,老师在台下听,并进行点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今后可能会颠覆传统的院校教育教学体系。
除了面对医学院学生的“慕课”,詹红生还带领团队制作了面向普通大众的视频公开课,主要是介绍中医骨伤科的特色优势,这可能是石氏伤科为未来传承所下的一步妙棋。“希望《石氏伤科》的科普版能够在不久的将来作为网络视频公开课面向社会开放,让更多对中医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了解学习石氏伤科的特点、优势和日常生活中筋骨伤病的一些防治知识和方法,成为石氏伤科的信使和传播者。”
这个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