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特稿 > 正文

上海电影产业复兴的“黄金时代”-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16-06-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电影作为上海历史上耀眼的文化亮点之一,赋予了几代上海市民无可估量的文化自豪感。一直以来,发展影视文化,振兴电影产业,都是上海市民和上海文化界耿耿于怀的夙愿。
记者|阙 政
 
        上海,中国电影的发祥地,繁荣的经济和海派文化,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土壤。这里曾经承载着中国电影最光荣的传统和辉煌的成绩,用“半壁江山”来形容也毫不为过。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全年电影总票房超过440亿,国产影片票房超过271亿。然而在这440亿之中,属于“上海制造”的,却仅仅是不到10亿,上海电影产业不知不觉多倍速度落后于时代,未免令人唏嘘。
  另一方面,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各国人才汇聚于此,仍然是全球化视野与合作最前沿、最深入的城市之一。2014年,根据国家财政部等7部委出台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精神,上海市委宣传部等9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明确设立了“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2015年11月,又进一步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扶持奖励范围几乎涵盖了电影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对98个项目资助或奖励的总金额近2亿元,其中对于电影创作的直接扶持就有近1个亿。
  如此密集的利好政策,体现了上海市政府发展电影产业的决心和诚意,也为上海电影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重铸“上影”出品
 
  筑巢引来金凤凰。接连的优惠政策,迅速吸引了业界的注意,许多重量级的影视企业纷纷从北京来到了上海“落户”——阿里影业、博纳影业、腾讯影业、合一影业……不少著名导演和演员也开始把影视创作的重心逐步移到了上海——黄百鸣的鸣艺文化、徐峥的腾宇影业、宁浩的花满山影业、王小帅的冬春影业,韩寒的亭东影业、赵宝刚的宝宏影视、康洪雷的激情岁月影业……上海影视制作群落正在日益壮大。
  而今年计划上映的“上海出品”电影里,也有不少值得期待——上影集团的《盗墓笔记》、游族影业的《三体》、儒意影业的《夏有乔木之雅望天堂》《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铭宸影业的《陆垚知马俐》……据悉,一批优质项目已在上海立项,包括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芦苇重新编剧的《白鹿原》,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赵薇导演、李樯编剧的《没有别的爱》,韩寒投资制作的《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天空制造》《三重门》等等。
  据统计,2015年,上海备案电影数量为283部,比2014年增长47.4%。出品的完成片数量44部,比2014年增长22.2%。而今年1月至4月,上海已完成备案立项电影110部,完成电影片27部,“上海制造”的电影票房达9.25亿,已接近去年全年票房。与此同时,市场主体迅速增加,全市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已达1315家,遍布于徐汇、静安、普陀、虹口、松江等区,形成了一个影视创作的矩阵。
  这之中,上海电影的大本营,非徐汇莫属——解放前,这里曾云集了“明星”等众多知名电影公司,如今,又是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的所在地。在6月举行的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上影集团也准备了丰富的活动——“2016上影发布”将展示今年上海集团最重量级的项目,重铸“上影出品”的强大品牌。
  今年,上影手里有一个超级ip:《盗墓笔记》。不仅有南派三叔的畅销原著打底,导演和演员阵容也十分强大——李仁港导演,鹿晗、井柏然、王景春、马思纯主演,票房潜力以十亿计。
  在ip热潮下,上影集团特别重视对于大ip的孵化和培育。今年2月,上影集团就曾召开发布会,宣布与多位作家的签约计划——曾经创作《秋菊打官司》《集结号》《菊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著名作品的作家、编剧刘恒,率先从总裁任仲伦手中接过了合约。2016年,他将为上影的年度反腐题材大片《围猎》担当编剧重任,讲述一个“跨国通缉外逃贪官”的故事。正因为有他的创作保证,知名演员陈道明才挤出档期,决定担纲《围猎》的男一号。
  而川籍作家阿来,早在2014年就曾与上影合作《西藏天空》。今年,上影打算再接再厉,将阿来的代表作《尘埃落定》搬上银幕。这部10多年前曾经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直以来都有影像化的探索,如同《白鹿原》一样经历不少波折,如今终于也见到了曙光。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投资方之一,是著名演员、企业家吕良伟。
  在今年上影集团的“文学影视系列”计划中,我们不仅能见到《尘埃落定》,还会见到另一位著名作家邓贤的长篇小说《大国之魂》——把一批当代作家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凸显上影出品影视剧的文学力量,正是一大亮点。
  而立足上海,创作与上海世情民意相关的现实题材影视剧,也一直被上影视为己任。今年,上影就将把上海著名的“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故事,拍成电视剧《咱们工人有力量》。
  电影节上,上影还将召开影院动画大片《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的新闻发布会。去年,上海出品的10部动画电影,总票房高达4.5亿,占全国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的四分之一。可以说,上海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上已经率先占据了高地,而“大耳朵图图”正是一个代表性的项目,此番它在大银幕上的成绩,着实令人期待。
 
走出“上温”,走进产业
 
  几乎与出台新的电影政策同期,2013年春,上海市政府还做出了“引进国际一流电影教育,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一流国际化电影人才”的战略决策,并最终把第一个引进的对象聚焦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2014年9月29日,经过一年多的会谈和筹备,由上海大学和温哥华电影学院合办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首批80余名学员入校。
  “电影作为上海历史上耀眼的文化亮点之一,赋予了几代上海市民无可估量的文化自豪感。一直以来,发展影视文化,振兴电影产业,都是上海市民和上海文化界耿耿于怀的夙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海波告诉《新民周刊》,“因此,近十余年来上海电影产业的溃败,是上海市民心头抹不去的痛。发展影视文化、振兴电影产业,对上海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既是上海文化界艺术界不容回避的任务,也是重振上海市民自豪感、增强城市认同度的最佳道路。然而上海的人才短板,成为制约上海电影产业振兴的瓶颈,所以,在经过了近十年成效微弱的努力后,政府痛定思痛,觉得有必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建设高水平的影视学校。”
  在刘院长看来,“崛起的中国需要得到世界的理解,消除世界的焦虑,向全世界解释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呈现一个真实的多元的中国。而电影可以以直观的形象展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展现中国的历史现状、风土人情,可以说是最好最有效的载体。”
  然而,要想让中国电影承载着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走向世界,中国需要有一批掌握世界电影语言特别是了解西方观众接受习惯的电影人。上海大学原本就有学科建设居于全国前列的“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在了解市政府发展影视产业和教育的目标后,果断决策,把位于市区中心的延长路校区,打造成以影视和艺术类学科为主,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新型校区。
  不过,从哪里寻找“掌握世界电影语言”的国外合作方呢?北美的电影产业和电影教育中心,首选是好莱坞所在地、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以及东海岸的另一个大都会纽约。然而,随着这两处电影基地制片成本的增加,部分北美电影产业向加拿大转移,一度在温哥华形成了北美第三大电影产业中心,并带动了当地的电影教育。相似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使美国和加拿大的电影产业高度融合,就电影市场来说北美一直被视为一个整体。于是,“温哥华电影学院”进入了上海大学的视野——这所成立于1987年的大学,在近30年的办学历史中,高度融入了当地的电影产业,师资来自产业,学生也回输给产业,教学内容贴近产业需求,教学方法高度模拟产业实际。其电影教育模式不仅大大区别于国内,在整个北美也富有代表性,因此颇有引进的价值。
  2013年6月,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james griffin到访上海大学。经过一年多的双方多轮会谈,终于,2014年6月15日,中加双方在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成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9月,学院迎来了第一批80余名学员——这些学员之中,本科以上文化水平者占93%,有工作经验的比例高达74%。可见,经过三轮面试才招进来的学员,都是来接受精英教育的,也都将回送给影视产业。
  “上温”成立后,不仅招募了来自北美业界的35位国际师资,还沿用了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学制——与北美一般高校4年制的本科教育或2-3年的研究生教育不同,温哥华电影学院提供的是一年制高强度的实践训练——在一年学习期间,没有一般大学设立的公共课和通识课,理论课也非常少,扣除假期和周末,学生在300天的净学习期,每天不少于6小时进行学习和创作实践,全年不少于1500小时的学习量,远大于常规大学4年内用于专业学习,特别是实践练习的工作量。“你看我们每个实践楼层都配备了淋浴间,学生拍摄脏了累了,都能随时冲个澡恢复体力。”刘院长说,“学生们也都知道自己绝不是来混日子的,都很拼。”
  考虑到国内电影产业的短板和温哥华电影学院的优势,学院首期只引进了“电影制作、3d动画与视觉特效、视觉媒体声音设计、影视化妆”四个专业,同步使用温哥华电影学院的教学管理软件和教学材料。在“3d动画与视觉特效”教室,记者看到,外籍教师正在用英语授课,教学生们如何使用最新的电影特效软件,把一只寥寥数笔画出来的蘑菇,变成一只长相很有个性、还能各种变化的特效蘑菇。在“视觉媒体声音设计”专业的专业录音室里,记者遇到了一个正在创作的学生,他说,自己其实已有多年工作经验,还开有自己的工作室,但为了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技术,学习仍然很有必要。
  而“影视化妆”的教室,索性就像是一个好莱坞片场的化妆间——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颜料、硅胶、特殊材料,做出一张张“狰狞”的脸——特效伤妆、老年妆、怪兽妆……一个特效妆容往往需要耗时一整天才能完成,看着学员们悉心地雕琢,你会以为自己正在现场观看好莱坞著名的特效化妆综艺节目《face off》(特效化妆师大对决)。曾获两届奥斯卡最佳化妆奖的米歇尔·伯克,还在学院里举办了上海首届国际化妆大师班。
  经过一年高度紧张的专业教学,2015年9月23日,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首届80名入学学生中,已经有71名学生顺利毕业——严进严出的考核体制,恰恰说明,这里并不是一个可以混文凭的地方,而是实打实的实践教育。
  不过,努力的毕业生,却可以同步获得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和温哥华电影学院的两校毕业证。毕业典礼上,5名优秀毕业生还获得了10万、5万元不等的院长奖学金,国内著名的影视公司华谊新媒体也向学生们颁发了最佳作品和最佳导演两个冠名奖项。而麒麟影业还从中选派了4人,赴温哥华参加中加合拍片《龙之诞生》的拍摄。
  71名毕业生中,有62%进入了上影集团、立鼎影业、米粒影业等上海的大中型影视类企业,30%还在“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为上海影视产业直接补充了新生力量。目前,学院已与立鼎影业、米粒影业、尚世影业、麒麟影业、游族文化、中影国际等30余家影视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两年前,差不多正是电影节举办期间,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两年后,学院以及它的毕业生,已经参与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方方面面——6月11-12日,美剧《权力的游戏》制片人vince gerardis、《越狱》的联合制片人zack estrin、《商业法则》制片人elizabeth dell和导演emily dell姐妹将来到学院,献上一台“好莱坞编剧大师班”;6月15 -16日,著名导演王小帅将携艺术电影《青红》《我11》《闯入者》来到学院,为学生作主题演讲《生命体验之于艺术创作》;而学院的学员们,已经协助电影节拍摄了开幕短片,还将以合唱团的形式参与电影节开幕式演出。
  据悉,今年学院还将推出更多不同的学制——从一天的试听课程,到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的浓缩课程或专题课程,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除了与温哥华互动,还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一举措避免了我院可能发生的营养源过于单一问题,为建成国际一流的电影学院增加了保障。”刘院长说。
 
“环上大”要做“海·视界”
 
  而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建设,也带动了上海大学乃至整个上大板块的崛起。2015年7月5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并聘任著名导演陈凯歌为院长。2016年,学院又聘任著名导演田壮壮为副院长、导演系主任。
  在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看来:“中国的电影产业在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近几年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我们正在着手推进‘上海电影学院出品’工程就是基于这一初衷。该工程以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上海追求’为指引,以上海电影产业发展为契机,以培育青年电影创作人才为目标,包括了‘青年电影投资拍摄计划’和‘互联网 ’电影创客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青年电影编剧与导演,培养一批与国际主流产业技术接轨的高端后期制作人才。”
  而上海大学延长路校区所在的“大宁板块”,属于新静安的繁荣规划区,周边原有30余处老厂房,在企业陆续外迁的情况下,等待改造开发。在获知上海大学延长路校区的规划后,区政府也确定了周边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的方向,学校和地方政府达成了合作共识。可以说,正是以“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院”的成立为契机,“环上大”板块一举成为了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重大亮点。
  如今,“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核心区规划范围面积达6.42平方公里,南至洛川路,北到汶水路,东临俞泾浦河,西达彭越浦河。为推进园区建设,静安区政府专门制定了《促进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发展的扶持政策》,由区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为园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发展支持。
  大宁资产经营集团总经理助理汤琛平告诉《新民周刊》:“园区规划从一开始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充分利用上大影视产业引擎的带动力,以影视产业链串联商业、休闲、教育、就业、居住等功能和空间。园区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国际影视创意展示的东方航母,中国影视后期制作的前瞻孵化地,上海创意及影视产业的文化地标,成为上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集聚之地和重大亮点。”
  记者看到,环上大影视园区如今已建成三期,园区四周,不仅有大宁剧院、上海马戏城、大宁灵石公园,还有刚刚开张的大宁音乐广场和正在建设中的久光百货。放眼四望,几乎看不到高耸的大楼或是拥挤的小区,整个环境非常开阔。一到夜间,由国际名师打造的大宁音乐广场喷泉翩翩起舞,沿街的火炬还会“喷火”,堪称冰火交融,充满了梦幻气氛。
  而在园区内,随处可见“海·视界”的路旗。据悉,这正是环上大影视园区的未来目标——打造上海影视产业堪比好莱坞的“新视界”。走进园区,你会看到许多知名影视企业早已先人一步入驻其中:博纳影业、其欣然影业、世纪彩蝶影业、米粒影业、明迪传媒、王小帅、宁浩导演的影视公司……在园区二期,还专门设立了影视产业“大师工作室”,马尔科姆·克拉克、岩井俊二、安德鲁·摩根、贾樟柯已将他们的工作室落户于此。
  在好莱坞著名导演、编剧马尔科姆·克拉克(malcolm clarke)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他曾经获得的2座奥斯卡金像奖——克拉克从事纪录片和剧情片创作近30 年,在全世界80 多个国家参与过上百部影片制作。其中《囚犯的天堂》(prisoner of paradise)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6号小姐:音乐把我拯救》(the lady in number 6)又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而安德鲁·摩根(andre morgan)曾为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监制了多部影片,所以在他的办公室,你能看到《投名状》获得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奖座。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安德鲁·摩根与香港电影渊源深厚,早在1972年,他就加入了香港嘉禾影业。许多香港影星的成名作都由他担任制片人,包括李小龙、成龙。所以,他的办公室里还高挂着一张李小龙1973年电影《龙争虎斗》的电影海报,而桌上的相框里也有他和李小龙当年在片场的黑白合影,弥足珍贵。
  2015年的电影市场,有一个现象值得寻味:上映的华语电影中,有超过一半为新导演的作品,票房排名前30的电影中,新人导演作品也超过三分之一。“青年电影人才是上海电影发展的希望。青年导演工作室的设立旨在大力扶持电影新人,为怀揣电影梦想的青年导演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最利于创意、创作、创业的工作空间。”汤琛平说。因此,除了大师工作室,园区还为10位新锐导演也设立了工作室。这其中,就有因《少女哪吒》而入围1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的青年导演李霄峰。
  为大师和新人建立工作室之余,在环上大影视园区,还可以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影视企业只要进驻,就能获得租房和装修补贴、高管奖励;若在此立项拍片,能够获得10万-50万不等的资助;获奖作品还能得到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园区还鼓励文创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同样会分阶段给予一定费用补助。而园区的专业人才也能享受到“人才公寓”年租金30%的租房补贴。
  不仅如此,园区还专门设立了“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静安工作站”,为各类来园区拍摄影视剧的对象提供政策咨询、取景地协调、拍摄器材及后期制作单位信息等20余项服务。在园区里逛逛,你很可能会对周围景物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里已经是许多影视剧青睐的热门取景地。
  已经在此注册了工作室的导演宁浩,一年前发起了一个“青年导演电影计划”:“每一年我都看到无数的新人们带着梦想,带着憧憬进入了电影圈。从他们身上我能看到那股原始的、纯粹的、充满干劲的创造力。所以我就特别想做两件事:第一,跟他们分享一些我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帮到他们;第二,是想跟他们取取经,了解现在年轻人的创作状态,借鉴一下年轻人的天马行空。”宁浩说,“现在我们恰巧赶上了国内电影日益发展的好时机,电影市场显现出多元化的可能。我想继续坚持下去,坚持让电影‘回到电影’。”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