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特稿 > 正文

人才选拔制度迁延-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17-06-1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记者|姜浩峰
 
      干部派遣证,这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前,几乎所有普通高校、中专毕业生毕业时都能够领到的一份证件,有的同学还能领到一张干部介绍信。这一证一信,甚至比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都重要。在夏季到来之际获得干部派遣证和干部介绍信,在秋季到来之际到所分配单位报到,一名学生就变成了国家干部。
  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主讲中外教育史的李林老师看来,1977年恢复的高考,与中国古代的科举,都是为了选拔人才而组织的大规模竞争性考试,有些制度设计和运作方式异曲同工。
  美国汉学家卜德(derk bodde)则认为——“始于公元前165年的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以候选人被召入京,皇帝亲自策问其美德为标志。这对欧洲的影响很大,后来欧洲各种公务员考试制度均源于此。”卜德所指,是汉代拔贡制度。而自隋唐兴起的开科取士,直到清末的1905年才最终取消。这是长达千余年的、世界至今延续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那么,古代科举制度和当代的高考、公务员考试,是否一脉相承?又有哪些异同呢?
天下英雄都入彀中吗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在唐末五代时期人王定保所著杂书《唐摭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按照王定保的记叙,此言系唐太宗李世民“私幸端门”时所说,也就是偷偷溜到端门,看到“新进士缀行而出”,太宗喜出望外了。
  因为开科取士,无论贵族、庶族,只要有资格报考科举,就有可能考上进士为国家服务。
  事实上,写作《唐摭言》的王定保,本身亦是唐末进士。在梁唐晋汉周各代,他或隐居山林,或出来做官。因是唐末进士,又有为官履历,改朝换代不影响他做官,其甚至在隐居多年后又出任南汉宁远军节度使、中书侍郎等较高官职。
  科举制亦不曾随着王朝兴替而覆灭,甚至愈来愈规范,规则愈来愈严密。
  卜德如此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度——
  “公元1370年以后,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逐渐发展为三级制,第一级为‘郡试’,是在各郡、县举行的选拔考试;第二级为‘乡试’,在各省的省会举行;第三级,也是规格最高的一级考试,称为‘会试’,是在国家的首都举行的考试。一般为每三年举行一次。如果通过这三级考试,其所获得的头衔分别大致对应于我们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这项制度一直定期执行,直到1905年被废除。”
  卜德实际上漏写了当时中国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亦即由皇帝在朝廷上亲自策试。通过殿试的天子门生即为进士,可授予官职。
  因为有了科举制度,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许多出身贫寒的农民子弟亦有机会出人头地。科举制亦因此而深入人心。在明清科举兴盛的时代,也同时诞生了许多戏剧作品,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典型,大致上是“三部曲”——“私定终身后花园,才子及第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
  因为科举考试举足轻重,可以改变许多人的人生轨迹,因此作弊现象屡禁不绝。《新民周刊》记者曾在苏州木渎虹饮山房“木渎科举制度馆”看到馆藏的一些当年科举考试作弊工具。比如有一件丝绸夹带,长45厘米,宽38厘米,双面书写,每个字只有2—3毫米,细如发丝,书写俊秀。据介绍,全卷共2.8万余字,把它对折成两部分,便于考生藏于鞋内。还有一种夹带为袖珍小书,只有火柴盒大小,包含了《四书》的全部内容和批注。搞笑的是,这么一本显然为了考试作弊而用的书,扉页上却印着“幸勿误带入场”的字样。可能是为了避免考生作弊一旦露馅而牵连到书商,故而有言在先。
  不过,科场弊案一旦东窗事发,主犯往往死罪难逃。譬如1858年(清咸丰八年),考生罗鸿祀贿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企图借此考中举人,最后事情被揭发,柏葰按律处斩。再譬如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儿子周伯宜屡试不第,而在慈禧六十大寿朝廷开恩科取士时,将亲朋故旧章、马、陈、孙、顾五姓汇集的一万两银票派人送给在苏州的主考官殷如璋,以期殷如璋照顾这五姓以及自己的儿子。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然而,未曾想事情败露。周福清不得不避祸上海,不久又回绍兴自首。最终落得个“斩监候”,在牢里呆了八年。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不仅没有科场过关,还不得不面对倾家荡产托请营救乃父的境地。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相当严格的,得以让中国在世界上较早拥有完善的文官制度。诚如卜德所言:“欧洲的大学直到1702年才出现笔试制度,更不用提政府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了,其形成的时间已经相当晚了。因此,17和18世纪有关中国的西方文献中频繁提到中国的考试制度,甚至引起伏尔泰(voltaire)和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这样的智者的热烈赞许,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甚至在鸦片战争中战胜中国攫取香港的时候,中国通托马斯·泰勒·密迪乐(tomas tayeor meadows)于1847年出版了《关于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杂录》(desultory notes on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of china,and on the chinese language)一书,其中写道:“催促英国政府着眼于改进行政系统、团结大英帝国,尽快建立公职遴选考试制度。”在书中,他详细描述了中国的这种考试制度,并提出如此观点:“维护中华帝国长期稳定的唯一关键就在于其拥有一个充分体现人才先进性的政府。”  
 
那些年的高考更像公务员考试
  随着朝代更替,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过数次大的变化。就像如今中国的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有《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申论》等内容,当年的科举,亦有墨义、帖经、策问之类“公共基础”科目。
  华东师大李林老师表示:“晚清的时候西方人来到中国,需要更多对西方介绍中国的教育体制及科举功名。很多时候也将进士及第比拟为近代大学中的学士学位,同样用degree一词,有时加个imperial在前标示。而科举废除前后,为了鼓励游学,对于去外国留学取得学位者,归国参加考试合格,也根据所学科目,授予相应的进士荣衔,称为洋进士。大家比较熟悉的詹天佑先生,从耶鲁毕业回来后,也曾被授予‘工科进士’的头衔。”
  而1977年恢复高考,其考试科目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开始的高考所列科目,大致相同。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
  从考试科目上看,这是在给大学本专科甚至一些中专学校选拔学生,但因为当年大中专毕业生拥有干部派遣证,毕业分配到企事业单位有干部身份,某种程度上,高考带有了公务员考试的性质。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大学计划招生,就读者不仅免费,甚至在一些理工科院校,在校实习期间还有工资可领。
  进入1980年代后期,随着“文革”造成的人才荒逐步得以缓解,外加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通过高考选拔国家干部的功能逐渐淡化。上大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权利,而高等教育亦不再提供纯粹“免费的午餐”。
  之后,出现了高校招生双轨制——一部分计划内招生,一部分自费就读。计划内招生者毕业时仍有干部派遣证,包分配工作;自费就读者,不仅花钱读大学,毕业后也得自己找工作。由于1990年代初,分配进政府机关或者国企单位,工资不高,有时候毕业生自我感觉并不如1980年代那么吃香了,许多人往往更倾向于“双向选择”。当年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被改编成电影,陈道明饰演的小林,就是那种不甘心于大学毕业后成为公务员,却又无奈接受命运安排的典型。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随着高校招生双轨制的取消,特别是公务员制度的确立,高考选拔国家干部的作用渐渐消失。
  1982年,原劳动人事部制定下发《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强调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实行公开招收,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坚持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从此,考试进入干部录用程序中。由此,专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逐步开展起来。1989年,原人事部在监察部、审计署等6部门进行公务员考试录用试点。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原人事部于次年下发《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要求录用国家公务员,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务员考录制度正式建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在华东师大李林老师看来,如今的高考和当年的科举,都是为了选拔人才而组织的大规模竞争性考试,有些制度的设计和运作方面异曲同工。不过,两者在考试内容、组织方式以及选拔目的上,还是区别甚大不宜简单类比。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个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汉代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考的主要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自荐求官。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科举制度的改革:宋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其次,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第三,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清
  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