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特稿 > 正文

吕龙:化学科普大使-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17-08-2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追随自己的爱好”,“do what you like.”学习学习再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撰稿|欧昊芸 李潇鑫 要 英
 
“化学科普大使”吕龙研究员看来,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就是他的兴趣爱好,他很幸运自己能够把“爱好”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并为之不断追寻、探索。也因此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自己是无比幸福的——“know what you like,do what you like.”(知道自己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便是他的座右铭。
  1964年出生的吕龙研究员,目前正处在科研的大好时光。他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2000-2007年)、2010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他领导创制的新型油菜田除草剂丙酯草醚和异丙酯草醚获得农药正式登记,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产品;他不仅应用型成果丰硕,更可贵的是多年来一直热衷于科学普及工作。
从兴趣爱好入门
  《新民周刊》:您长期从事有机氟化学方面的研究,能否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成果,方向以及未来前景?
  吕龙:关于有机氟化学,大家不要把这个领域说得太窄。实际上,化学有许多领域,有机氟化学是其中的一个,化学先是到有机化学,再是到有机氟化学。我是科班出身,我的博士专业是有机氟化学,后来去了美国杜邦公司,继续从事含氟材料的化学研究,回来以后也继续在从事氟化学方面的研究。
  做研究来讲,首先培养一种兴趣爱好。到后面,关键要培养一种独立工作的能力。如曾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接触了绿色农药的创造。这绿色农药我没学过,但是锻炼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后来又研究出了两个品种,也走向了市场,申请了专利。后来又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接触中华的瑰宝——中药。大家知道,《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都讲了很多中药对人体的治病方法。但是古代的先辈们,只说了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那为什么有这个用呢,他们说不清楚,那为什么说不清楚呢?因为科学发展的局限性。
  有机化学,到了分子层面上,则能研究它的结构和功效。所以我们研究中药里的多糖,我们研究它的结构,研究它的活性,那我们就能说清楚为什么灵芝孢子粉有效,为什么吃枸杞对人体有好处。至于中学生,现在就要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好。一定要“know what you like.”我就是在中学期间喜欢了化学,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化学这个领域上;开心地工作、学习。
  《新民周刊》:有什么契机让您特别喜欢化学呢?
  吕龙:中学那时候就是觉得化学比较美,比较神奇,化学是个什么学科?它是研究分子结构,创造新物质,发现新功能的一个学科。它就是能激发人兴趣的——我们可以创造。像我们说的物理过程,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这是一个物理过程。将氢气和氧气一烧,生成水,这是化学过程,产生了新的物质。同时可能和我本人性格比较有关。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除了理论化学,化学都是要做实验的,这一点比较有意思。比如说像学数学,主要是算。学物理也有很多实验,物理和化学都是实验性学科。我对产生新的东西比较感兴趣。
  《新民周刊》:能把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那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了。
  吕龙:除了兴趣以外,还有的就是吃苦。有的人对我讲:吕老师,今天加班。我觉得没有加班这个概念的。我今天来了,和几个同事做这个报告因为我喜欢。比如说所长让我们来,加几天班,我都没什么感觉的。像你们这些年轻人来找我聊聊,我也没觉得这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聊聊就聊聊呗。虽然也很忙,但这件事也能让我了解了解你们。我也经常去中学做做报告。
如何科普
  《新民周刊》:您一直热心于科普公益事业,那么您对于不同的对象在科普上侧重点会有什么不同吗?
  吕龙:最近我刚刚到金山石化,叫我去做科普。这就不是科普了,他们都是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有的年纪比我还大,我怎么敢去做科普?在做科普的时候,你不能拿一件事去面向所有人。对中学生有中学生的说法,对大学生有大学生的说法,我还去过老年人大学,对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说法,对于专业人员有专业人员的说法。你首先要掌握你的听众,这就像学习一样。
  有机所有一份科普的清单,大部分科普都是面对中学生的。对于中学生,我们讲的是:化学是什么,颜色是怎么产生的。但我去金山石化,人家都是大学生,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懂的。那么我过去要是讲这些东西,人家要生气的。于是我就去讲化学和我国航天的关系,我们航天是怎么样的,我国的国防是怎么样的。这个我给中学生也讲过,当然这个我讲得就要通俗易懂。对技术人员讲,那么我简单的部分就不讲,要讲就要讲高端的部分。所以,科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科普是一件完全公益的事,不像什么创新大赛还有一点功利。做科普的事情是没有功利的,一点功利都没有,也没人来考核你,就是大家在交流。我去金山石化讲了三个小时,那里的人问的问题比较专业,因为都是化工的人。所以做科普也不容易,我也曾经给小学生讲过,那就更累了,他们都很好动,但是我在讲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知识面很宽,这点很不容易的,说明他们有这个爱好。这就很好,这说明以后他们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那如果我给老年人讲那我就讲养生,养生里的化学知识。如果给他们讲其他东西,他们也没兴趣。给小学生讲就更要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要感觉化学很美好;要给他们讲这个科学道理,这个雨衣材料要防水、防油、防污。有的雨衣防水但是不透气,要讲它材料里的原理,但是如果要想它又防水又透气,那科学在哪里?要让小朋友觉得很神奇,很感兴趣。暑假里有机所的开放日就来了很多人,很多小朋友都是小学生、中学生,那么他们就觉得化学非常有意思。这里面也许不是个个都研究化学,但未来可能就有几个是化学家。
  《新民周刊》:您毕业以后就一门心思从事化学,到现在已经31年了。那么您觉得31年来在科研经费,科研设备,团队合作等方面有什么变化吗?
  吕龙:从事研究的这三十来年,支撑着我的是爱好。国家在变化:国家穷的时候,挤出一点钱来给我们研究,现在国家富了,拿出更多的钱来支持我们。这科研经费怎么合理、合法地使用是一个很大的层面。但毫无疑问,科研管理在向好的发面发展。
  团队合作方面的问题我倒可以好好地聊一聊。对于应用科学没有一个好的团队研究是做不下去的。说到团队的时候,经常讲“我这个团队有什么可做”,这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我要说的团队不是说有一个领导在这儿的这种团队。这种团队不可能不好好合作,要是不好好合作就要被领导开除了。真正的团队合作是跨界的合作。比如说我做这个农药,我要和应用领域的人合作。我搞化学,要除草要除虫啊,是和一名生物学家去做。所以真正的团队合作就很重要。没有团队合作就很难了,有好的沟通和没有好的沟通这之间的差距就很大。包括应用的时候,这就需要真正的团队合作。
  这个合作就不是一般的合作,有的时候还一定需要面对面交流。要尊重别人,这非常重要;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说团队合作首先就要相互尊重,你要尊重别人的事,尊重别人的结果。还比如说上海大的项目,往往投资十几个亿,这里面就有很多合作,各种领域的几千个科学家,这种团队合作就很重要。
  《新民周刊》:您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那除了尊重还有什么比较重要呢?
  吕龙:学习。你要去理解别人的东西,你就需要去学习。虽然这不是你的专业,但你要尽可能地去学,去理解他人的东西。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
 
中学生也能搞科研
  《新民周刊》:那您是怎么看待很多同学都要出国的这个情况呢?
  吕龙:我本人是博士后出国去深造,出国深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不是说出国学了多少东西,主要是开阔视野。比如我到美国杜邦公司,知道了跨国公司是怎么做科研的。当然我是博士毕业后去的,现在年轻人可能大学就到国外去了。
  现在出国已经没有镀一层金这种说法了,以前大家出去还有这样的说法。我女儿也出国了;不是我让她去的,是她要自己去的。当然我也不是很满意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培养了很多的人才,但也毁了很多人。比如说我曾主持一个工作,大家做得也很好;除了我一个大学生,其他没有一个是大学生。但他们仍然做得很好,他们很擅长自己的工作,只是考试不行,他们实际都是很聪明的人。有的民工,他们摄影,连专业的人都比不上他们。他们不聪明吗?他们没考上大学可能是因为种种因素。现在什么都考,要是胡适先生来也考不上大学,他数学考个零分;但不得不承认他还是个大家。
  我就想和年轻人讲,不要把考大学当成一个不得了的事,考上清华就了不得了?马云当初考的什么学校?杭州师范大学。现在马云都是不得了的企业家,但是以前我听都没听过这个学校。考上一个好大学只是说明你考试好,不代表你以后应用就好,对不对?所以我跟你们说一句话“追随自己的爱好”,“do what you like.”学习学习再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新民周刊》:您是初三就对化学感兴趣的,那您觉得中学生能不能适当做一些科研?
  吕龙:当然可以,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在做科研,比如说像七宝中学、华师大二附中,都在做科研。他们都很厉害,都做得很好。我很欣慰,关键是你是否喜欢,不喜欢的话就不要去做。好好努力,哪怕最后没有结果、努力了就不会后悔。
  我们也和社区积极合作。2013年,就与枫林街道、零陵中学签订了健康资源共享协议。以共享协议作为桥梁,有机所各科研组带头人带领研究生们精心设计、开发了以理论探秘和趣味实验相结合的“魅力有机化学”科普拓展课程,为零陵中学师生们每月送课上门,贴近生活的授课内容、设计精巧的趣味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反响良好。
  随着拓展课程在零陵中学的成功试点,2015年3月,“魅力有机化学”科普拓展课程又正式入驻了西南位育中学(初中部)科技类社团课,并针对初中生的知识结构,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继续提炼,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活动性于一体,实验现象明显并伴有绚丽的色彩,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探索科学的兴趣。
  2017年暑假期间,上海有机所与枫林街道就再次携手,在枫林社区内共同开展了“玩转化学”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向社区青少年们展示“化学魔法”的神奇魅力,系统深入地普及化学知识、推广科普工作。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