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雁叫霜晨月-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历史的紧要关头常常只有几步。中国现代历史的紧要关头之一,就在黔北的遵义。1935年1月,中央红军以疲惫之师,长征进入遵义城,由此打开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金光大道。
红军是在1934年10月16日夜幕降临后,跨过江西瑞金于都河,开始战略转移的,两天后的18日下午,毛泽东跨出他在瑞金的居住地“何屋”,一同走上了漫漫征途。这次战略转移的目标,在李德等人的指挥下一直游移不定,直到湘江一战折损了大部红军主力,红军上下开始认真思考未来的前进路径。虽然出发至今只有两个多月,但这支红色军队来到遵义城下时,已是伤痕累累、筋疲力尽。
遵义位于川黔通道要冲,是进出川黔必经之地,当时有5万多人口,也算是商贸集散繁华要地。这座黔北重镇以热情迎接情绪有些低落的大军,这给了红军以极大的鼓舞。后来许多回忆文章里都写到,遵义是长征进入的最大城市,也是得到最好休整的地方,让勇猛之师重新焕发了精神。最关键最重要的转折,是在遵义将中国革命扭转到了正确的方向。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开始,中国革命的方向经常在各种干扰中波折。毛泽东在江西创建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政权,形成了大好革命局面,也因为外界干扰和内部的错误,几乎毁于一旦,被迫进行长征。遵义的转折性意义在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中国革命的舵手地位,从此即使再有惊涛骇浪,革命的航船始终在向着胜利奋进。遵义会议之前,革命屡屡失败;遵义会议之后,革命无往不胜。党中央评价为“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也因此,遵义会议一个月后,毛泽东指挥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攻占娄山关后,信步迈上险峻关口极目苍山,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从头越,创新业,这样一种红色精神,也一直是今天的遵义人民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22年前,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我曾经来过遵义采访。那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遵义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遵义相当于60年前的30个遵义。遵义地区以全省17.6%的土地,生产了全省四分之一的粮食、40%的油菜籽、40%的茶叶、三分之一的肉类,拥有全国最大的钢丝绳厂贵州钢绳厂、全国第一的海绵钛厂遵义钛厂等。
不过,发展的不充分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不便之一,就是“地无三尺平”带来的交通不便。当时从省会贵阳去往第二大城市遵义,乘坐的是铁路564次慢车,早上七点多从贵阳出发,到遵义已接近下午一点了。一路上穿山洞、过铁桥,绕着大山转圈圈,给我们留下了直观的黔道难的印象。
二十多年过去,遵义的今天早已是巨变。贵州已经通了高铁,高速公路贯通全省各个主要地区城市,遵义的对外交通四通八达,黔道已是通途。因为红色基因,因为黔北重镇,遵义正在向成为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进发,其发展速度、城市影响力越来越成为标杆性的象征。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遵义的生态建设。
10月中旬,时隔二十多年再度来到遵义,无论是在仁怀、播州还是湄潭,处处都是青山绿水、花红茶绿,昔日乡村常见的杂乱无序,在精心的规划下井然有序、眼前一亮。在黔北的淅沥秋雨中,我们来到湄潭县。茶山上建起了观光亭,既发展了茶业,又做起了旅游。村子里开出了农家乐,既带动了发展,又辟出了田园生活。路旁小店建起了古陶艺实验点,作为非遗传承。村头竖起了书画室,介绍和推广当地特有的纸的艺术。
因为地处川黔要道,遵义建城840多年来,一向是以商贸要地的特色著名。这个特点,使得1935年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遵义为革命提供了展望未来、拨正航向的契机。也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遵义可以用更开阔的眼界,去开拓发展的愿景。
站在娄山关关口,背后是毛泽东手书的《忆秦娥·娄山关》大幅石刻,遥想主席当年豪情。
长空雁叫霜晨月。苍山如海,雄关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