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格调》-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阅读提示:最近机缘巧合,我重读了一次《格调》,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以前没有注意。
苗 炜
1999年,有一本书风靡,书名是《格调》,副标题是“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这本书谈的是美国社会的阶层问题,但造成阶层差异的,不只是收入水平,更是文化趣味和生活方式。这本书出版之后,不少人把它当作生活方式的指南。比如《格调》这本书中提到,平民阶层最喜欢穿带着大logo的衣服,还喜欢戴棒球帽,平民阶层的家里,电视总摆在很显眼的位置。在生活方式上有所追求的人,看了这些描写,就会反着来。
一转眼,20年过去了,格调这个词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升级、生活美学这些词。阶层这个有点儿忌讳的词,如今引起人们的一些焦虑。最近机缘巧合,我重读了一次《格调》,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以前没有注意。
比如作者给中上层人士画像,说他们喜欢搞家宴。中上层人士是平民及中产阶级的榜样,他们从事法律、医药、石油、航运、房产、艺术品等生意,一个很重要的等级标志是非常好客,喜欢在家里举行聚会。作者说,家宴是表明你属于哪个阶层的重要舞台,当你邀请朋友们来家里吃饭时,他们就变成了观众,而你的职责就是给他们留下好印象,体现出一定的阶级优越感。所以你要精心布置餐桌,要有蜡烛、鲜花、高级餐巾、银质的烛台等等。一般来说,上层阶级的起居室里都是硬木地板,有手工的东方地毯,而且是越旧的地毯越有档次。他们还喜欢有质感的家具。我们这里总有些有品位的商家卖波斯地毯、卖丹麦的中古家具,这算是瞄准了中产阶级及中上阶层的趣味。
美国不像英国,没有世袭的等级和封爵制度,所以大学体系就成为培养人们势利观念的一种社会等级机制,一个人如果在耶鲁上了本科硕士博士,这样一路都在名校,就自带巨大的光环。所以在美国,各种大学排行榜比较有市场,对一所大学做出什么样的评价都会引起广泛的讨论。不过,随着大学毕业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精英教育的范畴下探到高中阶段,有一本《地区评级年鉴》里这样评价一所中学,“高中毕业的大多数学生都能上大学,这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关键问题是,他们被哪些大学接受了?是一流大学还是那种入学要求很低的普通大学。”实际上,美国的大学有一个升级和扩张的过程,学校升级为学院,学院升级为大学,这和我们中国一样,高等教育变得比较浮夸。有一个说法,英国有2所大学,法国有4所,德国有10所,俄亥俄州就有37所。形迹可疑的野鸡大学增多,名校的价值就越大,名校和普通大学就会被区别看待,常青藤大学对中上阶层来说是精英教育的基地,而一些收费昂贵的预科学校也成为重要的阶级符号。美国教育的这种状况实际上也波及到我们的留学,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美国上大学,那些雄心勃勃的父母,目光紧盯着常青藤大学,把孩子送进那些寄宿的私立高中,期待孩子进入美国名校,这样他未来才有更大的机会跻身于上流社会。
福塞尔在《格调》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描述了平民化趋势,他说,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每一样东西都趋于平民化,重要的征兆就是超级畅销书、意在吸引每个人的电影以及购物城。作者说,那些习惯于阅读文字的读者群正在消亡,越来越多的报纸刊登星座专栏和平民商品的广告。原来的国家图书奖,由学界的人士来评定,但它逐渐被美国图书奖取而代之,后者由出版商、编辑、广告商、销售人员和书店雇员来评定,他们看重的不是书的质量,而是书的流行程度和市场潜力,他说,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从文化角度看却是一个大灾难,这说明,大众捣碎了他周围一切与众不同,一切优秀、独特和经典的东西。这本《格调》虽然是一本大众读物,但作者福塞尔还是站在精英立场上的。这本书是1980年代在美国出版的,那时候互联网这种革命性的媒介还没有出现,否则,福塞尔先生会有更大的篇幅来论述平民化趋势。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