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专栏 > 正文

重访莎士比亚书店-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日期:2013-11-1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又来到塞纳河左岸巴黎圣母院旁边的那个绿色门面的书屋——莎士比亚书店。每次来巴黎总要到这里来买一本书。第一次来到这家书店,已是二十年前,那时,当堂而坐的还是老人乔治·惠特曼,当时他应该已有八十岁,穿着色彩并不搭配的背心和外套,一头白发上有火烧的痕迹——据说他很少去理发馆,头发长了就用蜡烛烧掉,说这种剃头法又快又省钱。记忆中书店里的顾客并不多,所以,当时我还与老人聊了回天。记得他当时第一便是问我是否有住处,又问我是否要咖啡,接着就兴冲冲地告诉我其实他和中国还有一段缘分,幼年时曾随父亲住在南京,曾坐蒸汽火车去上海,曾在苏州见过一位天下最美的姑娘。又说起五年前,他重返中国,想在南京开一家英文书店,但没能成功,只余遗憾。他还告诉我他是美国大诗人惠特曼的孙子,当时我竟相信了,后来读到有关他的文章,才知道这是他经常爱说的一个“传奇”,他的父亲就叫沃尔特·惠特曼,是一位外科医生,与大诗人同名,这是他与诗人的唯一关系。
  莎士比亚书店也许可以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家独立英文书店。冠以此名的书店最初是由美国女人西尔维亚·比奇1919年创立,原址虽也在拉丁区内,但并不在塞纳河边上。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是一批美国作家的自我流放地:海明威、庞德、艾略特、菲茨杰拉德、斯坦因等都聚集在这里,这家书店也就如同文学沙龙,是作家的聚集地之一。当然,让书店名垂名青史的是1922年2月2日比奇出版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那天正是乔伊斯的四十岁生日,那是一个真正的文学传奇。
  二战之后,惠特曼来到巴黎,1951年在目前的地址上开了一家英文书店兼图书馆,1964年比奇去世后,为了表示敬意,将书店名改为莎士比亚书店。惠特曼性格古怪,曾称他的书店为“假装成书店的社会主义乌托邦共和国”,一个波希米亚的庇护所,那些旅途中的文学青年们可以在这里休息过夜,以在书店中帮忙做交换,惠特曼对他们的唯一要求是每天必须读一本书。五六十年代,这里也吸引了一批作家,例如贝克特、亨利·米勒、劳伦斯·杜威尔、布莱希特、阿瑟·米勒、克鲁亚克、金斯堡等等。艾纳伊丝·宁曾将她的遗嘱留在这里,以日记著称的她在50年代的巴黎日记中,曾这样描绘莎士比亚书店:“在塞纳河畔有这么家书店,一栋画家郁特里罗笔下的房子,地基不是很结实,小小的窗户,起皱的百叶窗。还有乔治·惠特曼,营养不良,留着胡子,如同他的书堆中的一位圣人,借书出去,让身无分文的朋友住在楼上,并不急于卖书。在书店最里面,是一个窄小拥挤的房间,一张小桌子,一个炉子。那些为书而来的人不停地说话聊天,乔治则试图写信,拆开邮件,预订书籍。一个小小的让人不能相信的楼梯通到楼上,通向他的卧室,或公共卧室,亨利·米勒和其他的来访者们,会在那里住下。”当然,也有人利用惠特曼的好客热情,据说曾有一位英国诗人在这里一住就是七年。
  惠特曼掌管的书店没有任何现代化设施,没有电话,没有信用卡收款机,架上的书也杂乱无章,没有任何检索系统。店中的书和钱也常常消失,惠特曼总是耸肩以对,不加追究。他的书店如何维持下来,他又如何通过法国税务局对他书店的几次查账,这一直是一个谜。
  2011年,惠特曼老人去世了,享年98岁。现在,书店由他的女儿掌管(芳名就叫西尔维亚·比奇·惠特曼)。她是惠特曼唯一的孩子,出生在巴黎,母亲是英国人,她记得她的童年“如同生活在一种童话里,赤脚在书店中走过那些睡着人的床”。但7岁时父母离异,她跟妈妈回到英国,在那里长大。21岁时,她来到书店帮助父亲,原本只计划一个夏天,没想到就没有再离开过 。她努力要让书店走进21世纪,在店里安装了电话、电脑和信用卡付款机。她也建立了书店网站,并把每次在书店中留宿的人数限制到六位。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